当前位置: 首页 > 瑞金专题 > 瑞金红井 >

江西瑞金红井

2011-05-24  本文来源于贵州政协报    作者:王卫斌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江西瑞金城西约3公里处,傍观音山、靠鹅公岭,坐落着一个千年古村庄。该村因境内地势高差大,红壤和紫色页岩广泛分布,造成常年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异常严重,故名“沙洲坝”。

     一

  江西瑞金城西约3公里处,傍观音山、靠鹅公岭,坐落着一个千年古村庄。该村因境内地势高差大,红壤和紫色页岩广泛分布,造成常年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异常严重,故名“沙洲坝”。

  相传沙洲坝建村之初,曾经请来赣南著名的堪舆师勘察所谓的风水地理,堪舆师端着罗盘煞有介事地左窥右测,口中呐呐半晌,最后认定此地存在龙脉,可惜是条旱龙。土是龙的骨肉,水是龙的血脉,因此不能开渠引水,更不能挖井汲泉,否则伤了龙体,流了龙血,轻则主犯当场暴亡,从犯大病一场;重则株连子孙后代,祸及十邻八乡。

  村人原是客家移民后裔,崇尚风水术和巫文化,听了堪舆师如此这般一胡诌,自然深信不疑。他们只得小心翼翼地在村前低洼处筑堤蓄水,人畜同塘,饮洗共用,世世代代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天长日久,两口池塘因缺流动活水补充而变得又脏又臭,成了一潭死水,以至于疫病流行,事故不断,严重危害着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外地的女性打死都不肯嫁进来,有条件的村民纷纷远走高飞,沙洲坝坐拥“龙脉”风水宝地,却俨然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贫民窟”。

  二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叶坪宣告成立。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出于防空考虑,决定迁址沙洲坝,如何既要解决当地群众和驻地官兵的用水安全、又要尊重当地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两道棘手的难题摆在了中央政府工作人员的面前。刚开始,他们尝试用竹筒连接起来,从村北的鹅公岭引山泉进村,但因水远流小,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供水需求。苏区“五老”之一、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谢觉哉忧心如焚,大胆地提议要在村郊挖一口水井,又因阻力太大而久悬未决。

  谢老一着急,索性向当时名义上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而实际上已被排斥在领导核心层之外的毛泽东求助。毛泽东当即拍板表示支持,他激动地说:“红军闹革命,就是要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弘扬先进文化,打破陈规陋习。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苏区政府应当关注的问题,用水问题乃头等生活大事,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1933年9月的一天,为了说服当地群众挖井,毛泽东特地召集沙洲坝全体村民,在自己的住所元太屋门口、古樟树下开大会。他吩咐警卫员吴吉清从池塘里打来一桶水,然后拿起一面放大镜招呼大伙轮流上前观看,只见水桶里细菌密布、虫蛆蠕动,简直比粪坑还肮脏,令人恶心欲吐。村民们眼见为实,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但是他们对于千百年来因袭相传的说法,依然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既不反对、也不支持挖井。

  毛泽东见此情景,动情地说:“老表们,水是生命之源,不修水渠不挖井,吃多了污水会生病、死人的。什么风水、龙脉都靠不住,只有靠我们自己,你们不敢招惹神通广大的旱龙爷,我毛泽东就不信这个邪,今天我要带头挖它的筋骨抽它的血,让它有本事来找我报复好了!”说着,他扛起锄头,义无反顾地向百米远处的一块草地走去。贺子珍和谢觉哉、吴吉清等人带着工具紧随其后,他们选准一个位置,用草绳、石灰和竹片划出一个大大的圆圈,毛泽东在众人惶恐不安的目光注视下挥锄破土,贺子珍、谢觉哉和吴吉清挖的挖、扒的扒、挑的挑,分工协作。

  村民们见他们干了半天,犹自神态自若,并无奇迹异象出现,意识到旱龙爷纯属子虚乌有,也就打消了顾虑,纷纷上前参战。挖到水源后,毛泽东亲自在井底铺上三层砂石和木炭过滤、净化水质,并请来泥水师傅用青砖、鹅卵石砌筑井壁井栏,用三合土粉刷井台地面,一口五尺宽、一丈半深的水井很快就投入使用。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军民齐心协力,接连挖出了十多口清澈、甘甜的水井,用水难题迎刃而解,沙洲坝人从此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天吃污水的历史。
(责任编辑:黄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