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根据新发掘的文献材料回顾梳理德语文学东渐史时,我们拨开时间的雾霭,会发现一些为以前研究者所忽略的独到视角。晚清文坛怪杰、学贯中西的辜鸿铭(1856-1928)与德国文豪歌德(1749-1823)的文学因缘,以及辜鸿铭在中国歌德接受史上所应享有的地位,就是其中的具体个案之一。
今天,当我们根据新发掘的文献材料回顾梳理德语文学东渐史时,我们拨开时间的雾霭,会发现一些为以前研究者所忽略的独到视角。晚清文坛怪杰、学贯中西的辜鸿铭(1856-1928)与德国文豪歌德(1749-1823)的文学因缘,以及辜鸿铭在中国歌德接受史上所应享有的地位,就是其中的具体个案之一。
辜氏早年负笈英伦欧陆达十年之久。他精通多国语言文字(英、德、法、拉丁等)。他也曾在歌德母校莱比锡大学留学数年,获工科文凭。在求学德国期间,他经常往返于耶拿、魏玛等地,凭吊往昔先贤圣哲。
博闻强记的辜氏在着述论说中尤其喜欢援引和类比,这与在中西典籍中逞汪洋恣肆之笔墨的钱钟书先生相仿佛。他时常颂读歌德的作品,援引歌德的思想,追慕魏玛时期古典的文风。在中国,辜氏是最早尝试翻译歌德诗篇的先驱之一。而更重要的是,辜鸿铭还是最早将孔子思想与歌德精神相互参比的文人。曾与辜鸿铭合作以法文翻译出版《论语》的法国学者弗兰西斯·波里(FrancisBorrey)这样评论道:"他(指辜氏)也是人文主义者,罕见的人文主义者,因为他接受了东方圣贤和西方圣贤--特别是歌德--的教诲。"目击者声称,在辜鸿铭的家里左首上方悬挂着歌德的肖像。
早在1898年出版的辜鸿铭精心构制的《论语》英译本(TheDiscoursesandSayingsofConfucius)中,辜氏就从西文典籍中寻觅类似论说,来说明中西一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理。辜译《论语》的副标题是:"ASpecialTranslationWithQuotationsfromGoetheandOtherWriters"(一部引用歌德和其他作家的言论参证注解的特别译文),标题直明对歌德的景仰。辜氏对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推崇备至,多次引用,而且提及着名的《迷娘曲》。在英译《中庸》里,辜鸿铭也大量援引歌德。
在《张文襄幕府纪闻》(1910年)里,辜鸿铭再次将孔子与歌德进行比照。他翻译歌德《自强不息箴》,曰:"不趋不停,譬如星辰,进德修业,力行近仁。"以此说明"自强不息"的上下求索真理的精神和表达"道不远人"的信心,再次应证其中西异途同归、合为一辙的观点。在《尊王篇》里,辜氏引及歌德"世界文学"的观念,认为《圣经》、荷马的《伊利亚特》、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就是这样的了不起的作品。
辜鸿铭对歌德的钦仰还可能受到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求学时的导师、着名学者托马斯·卡莱尔(ThomasCarlyle)的影响,因为卡氏本人对歌德深有研究,也是非常推崇歌德的,并且翻译过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第一部。丹麦批评大师勃兰兑斯在一战期间就已敏锐地洞察到辜鸿铭与歌德的特殊关系。他在所写的《辜鸿铭论》(1917年)中明确指出:辜鸿铭看见孔子的精神学问经过几千年后复见于歌德身上,歌德是唯一使辜鸿铭产生深刻印象的德国作家。不过,辜氏对德国的另一文学大师海涅也颇怀好感,他亦偶尔引及席勒和德国浪漫派作家诺瓦利斯的词句。辜氏着作的德文译者、新康德学派哲学家列昂纳德·奈尔逊(LeonardNelson)也盛赞辜鸿铭对歌德的熟悉程度,就像一个德国人一样(见《呐喊》译者自序)。
我们从辜鸿铭所援引的歌德文字中,可推知他阅读涉猎的歌德作品至少包括《浮士德》、《威廉·迈斯特》、《歌德童话》、《歌德格言与感想集》以及歌德自传《诗与真》等。据传,辜鸿铭在留学欧洲期间,就是能背诵《浮士德》的。
辜鸿铭对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精神的推崇与好感,也使他的着作在一战前后在德国颇获好评并深得同情。德国读者把他看作德国人民的真正的精神上的朋友。在德国,他的着作先后有三本被译成德文:《中国对欧洲思想的抵制》(ChinasVerteidigunggegeneuropaeischeIdeen)(1911年,耶拿。一战后此译本曾多次再版),《中国民族的精神和大战的出路》(DerGeistdeschinesischenVolkesundderAuswegausdemKrieg)(1916年,耶拿)以及《呐喊》(VoxClamantis)(1920年,莱比锡),可称极一时之盛。1911年,德国着名的表现主义周刊《行动》(DieAktion)还发表了他的重要论文《中国与欧洲人》。卫礼贤所译《中国对欧洲思想的抵制》受到关注于东方思想的作家黑塞和思想家本雅明的重视,这也是本世纪初当时中国文人在西方世界尤其是在德国文界所获得的罕见的殊荣。
(责任编辑:曾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