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新闻 > 热点聚焦 >

《辛亥革命》让历史人物鲜活起

2011-10-09  本文来源于长春新闻网    作者:王霆钧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长影领衔出品的史诗巨片《辛亥革命》就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

  文学是人学。做为以文学为基础的综合艺术的电影故事片,更应以塑造人物形象为首要,让人物在银幕上鲜活起来。综观电影史上那些经典名片,哪一个不是因为人物的鲜活而让你刻骨铭心呢?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人物性格是否鲜明丰满来评价一部影片的成败得失。

  长影领衔出品的史诗巨片《辛亥革命》就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

  孙中山和黄兴是编导着意刻划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九一一年是一个动荡的年份,可是孙中山和黄兴的出场却是在一个十分安静的场合。那是暴雨到来之前的片刻寂静,那是起义之前的短暂小憇。孙中山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看着熟睡的黄兴。他叫醒了他,二人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吵,争着要回国去指挥广州起义。最后黄兴用他们订的约定说服了孙中山。于是,一个继续留在美国游说革命争取捐款,一个回到前线指挥起义。就这样,一文一武,相互配合。一个人仿佛另一个人的影子,谁也离不开谁。如果以孙中山回国为界将影片分为两部分的话,影片前半部分黄兴的戏强一些,孙中山弱一些;后半部分颠倒过来,孙中山的戏强起来,黄兴弱下去。强也好弱也罢,这二个形象文武搭配相得益彰。按说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他应该到前线去,可打仗是他的弱项,发表演说宣传革命争取捐款才是他的强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南京战役,哪个离开银子的支撑能行呢?所以孙中山虽然没在战火纷飞的前方,他所到之处同样也是战场。他到英国游说欧洲四国放弃对清朝的贷款,面对的不仅是四国的银行家还有奉命捉拿他的大清驻英公使唐维雍。很难想像没有他的欧洲之行,辛亥革命会是什么结果。

  在塑造性格方面,影片编导抓住了这两个人物的主要特点。黄兴突出了无畏不怕死,孙中山则突出了为公无私。
(责任编辑:邹玉玲)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