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新闻 > 热点聚焦 >

太行小山村飞出《新华日报》(4)

2012-01-09  本文来源于黄河新闻网    作者:张文举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七十多年前,在太行山区沁县南里乡后沟村一座四合宅院里,《新华日报》(华北版)全体编创人员安营扎寨。

  创刊时,印刷设备极为简陋,只有一台从西安带来的印刷机,一套5号铅字,创刊不到一个月,铅字就被巨大的铁轮子碾得光秃秃的,可又无铜模字补充。为此,何云社长同印刷部主任王显周与老工人周永生、张建功共同研究,创造了土法浇铸“半铅模”和用抛光连纸、毛边纸打纸型的新工艺。喜讯很快传到朱总司令耳朵里,特意奖给印刷部100块银元,并亲笔写信鼓励“继续提高创造热情,不断克服可能到来的任何困难,使敌后抗战的文化工作更益前进!”

  报社人员从村里走的时候,村民都不知道。第二天一大早,村民发现水缸满了,院子也打扫干净了,报社人员却不见了。据了解,当时空炸的是故县镇,报社人员以为行踪暴露,所以赶紧撤走了。

  随后,村支部书记栗俊芳带着记者又找到村里一位年长的老人了解情况。老人名叫杜辛酉,今年88岁。老人说,新华日报社人员来村里的时候,他才十来岁。当时报社在院子里印报,村民帮着送报、叠报,他和村里的孩子们都给报社叠过报纸。

  最后,记者了解到,这里早在1986年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了。现在院子比较破旧,需要维修,但是缺乏资金。当地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对新华日报社旧址进行更好的保护。

  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在日寇扫荡和封锁的情况下办报,遇到的困难很多。解决了字模和打纸版问题后,仍有纸张断源、油墨失供等诸多难题。但在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支持下,《新华日报》(华北版)办起了文具厂,用绳头、破布生产麻纸,又用大麻油、豆油、松脂制成油墨,使《新华日报》(华北版)正常刊出。不仅如此,报社还为根据地军民印刷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及《新地》《戏剧》《抗战生活》等大量书籍,使沁县后沟这个小山村一度成为吹响华北抗战号角的重要新闻阵地。
(责任编辑:邹玉玲)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