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李振每年假期都不回家、每天坚持打至少两份工,还将回收的旧书或旧货存放在宿舍,引发室友发帖表示不满。李振因此成为争议性人物,有人嘲讽他为“发财哥”,钻到钱眼里了;也有人力挺他,说自力更生他人无权指责。近日李振接受采访时要记者付采访费,称“赚钱是人生的常态”,如果把常态都丢了,人生就没有了。(7月10日《新京报》)
大三,正是人生最风华正茂的美好时期,可李振却过着葛郎台一样的生活,除了一天三餐的饭钱,他不上网,不和同学聚餐,更没喝过酒,为了攒钱,捡塑料瓶卖,还把破烂货存宿舍……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他人生的最高理想——买不会贬值的不动产房子。
这种生存状态发生在一名85后身上,真让人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是什么原因造就极端的“财迷哥”?是他家境窘困,在严峻的生存之艰逼下不得不如此而为?不是的,李振父亲做生意,母亲是公务员,如此家庭虽说不上富贵人家,但也绝非赤贫。
很多论者把矛头指向房价,认为罪魁祸首是高房价。这样的指责似是而非,其他学子和李振一样承受来自高房价的压力,可其他人都可以按计划地学习大学课程,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为何唯独李振迫不及待甘当房奴,并为了这个“人生目标”,不惜过着苦行僧的日子?
问题不在于这样那样的外在因素,而出在李振的内心——他的价值观偏离了正常轨道。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就是“赚钱”,“人生”“赚钱”“常态”三者之间是等号关系,“赚钱”是核心,核心丢了,一切也就没有价值了。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赚钱价值观”,他不仅自我苛刻,还淡漠亲情,拒绝寒暑假回家陪父母,也拒绝资助困难的同学……
这样的人在物质上,也许会很丰富,但在精神层面却是让人不寒而栗。在他的世界里,没人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没有他自己,他的一切都高度物化了,其精神维度也因此无限扁平化,“赚钱”两个字就代替了一切。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年轻学子本应该有的青春、梦想和浪漫,按照其逻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定是一件多么可笑和多余的东西。
很多人说,比起啃老族,自立的李振算很好的了。是的,这一点不否认,可这并不能说明他的“赚钱价值观”就是对的。市场条件下,学子赚钱也无可非议,可赚钱只能是手段,而不能是目的。我们多么希望,每天去两次银行存钱的李振,即使无法做到把钱用来帮助比他更弱小的那些人,至少也应该用在他自己“这个人”身上——比如来一次长途旅行,哪怕在酒吧痛饮享受美妙音乐一番,也比投资在毫无生气的房产上,更具年轻人的情怀。
人的梦想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年轻时候有年轻时的梦想,中年和老年也有各自的梦想,这样的人生才是健康的,人性的。在这个意义上,青春而错乱的“财迷哥”,是失败人生的一个范例。
(责任编辑:邹玉玲)- 相关阅读:
- 07-11
- 李咏妻子出任春晚总导演为何引热
- 07-10
- 富二代女为何残忍撞死亲生母亲?
- 07-09
- 美媒称姚明退役到底是真是假?
- 07-09
- 北大教授为何总爱发“奇谈怪论”
- 07-08
- 吕丽萍何以成了“罪人”
- 07-08
- 90后女中学生出租双乳算什么
- 07-07
- 说句心里话 小丸子的精彩语录
- 07-07
- 美国只有两样东西比中国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