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陕西省长武县中学高三学生在学校最后一天上课,下午他们就将放假回家,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从上午10点多开始,一场疯狂的撕书活动在高三教学楼上演。因为担心学生会在撕书扔书时“夹杂”暖水瓶等危险物品,当天学校特意安排了老师制止学生的疯狂行为。因不满老师制止他们的撕书行为,6名高三学生围殴了这名50岁的老师,将三根拖把棍打断,造成老师头部受伤。(《华商报》6月2日)
每到毕业季,此类“撕书”现象就会在各个学校里上演,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过激的举动,学校一般持宽容态度,学生也大多能在校方的劝阻下回复平静。然而在长武县中学,一场“撕书狂欢”竟演变为学生对老师的集体围殴——这一幕,让人在瞠目结舌之余,内心涌起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悲哀。
无论是作为长者还是作为师长,这6名高三学生围殴这50岁老师的行为实际上都已经挑战了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底线。而从“将三根拖把棍打断”等细节来看,几名学生下手非常之狠,甚至是不计后果的。鉴于施暴者与受害者分别是学生和老师的特定身份,鉴于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可以说当几名学生将拳头和拖把棍挥向这名老师的时候,一同倒下的还有他们自己迷茫的青春。他们是粗野的施暴者,也是无知的受害者。
青春的确可以用来张扬。“撕书文化”的流行,隐喻着这样一种社会变迁:这一代的年轻人不再甘于被家长制作风所主导,不愿意去过一种被设立和安排的人生,他们渴求更多的独立与平等,所以通过“撕书”这样一种具有破坏力的行为来获取更多的关注度和话语权,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发泄青春的躁动与不安。然而过犹不及,很多时候青春的张扬与放纵之间仅有一线之隔,超出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青春”就会成为无知与愚蠢的代名词,迷失在自负与狂妄之中。“撕书”同样不为社会道德观念所接受,但它的风险是可控的,而“围殴老师”则已经上升为一种暴力行为,它的风险是不可控的。所以前者可以被宽容,而后者则必须得到相应的惩戒。这是必须明确的立场和态度。
近年来,“校园暴力”的话题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除了个体因素之外,人格教育的缺失不应该被忽视。事实上,虽然仅是个案,但我并不认为这起“围殴老师”事件完全是冲动之下的结果,它的背后必然有着积蓄已久的对立与不满。从道理上说,几年的中学生活,理应让这些学生对校园建立起一种归宿感,对老师保持一种最起码的敬畏,何以现实却如此冷酷,师生之间一有矛盾,便迅速激发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折射出一种深深的疏离感,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环境下,成绩成为评价一切的标准,而人格的教育和成长很难说是健康的。由此,学生们的情感与诉求是否被过度压抑,以至郁久成疾?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又是否沦落为仅靠利益来维系?
这并非辩护。因为当受教育者崇尚暴力的时候,教育者有责任直面现实,并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改进,而不是一味的逃避,试图大事化小。长武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李建林说,为了不影响这6名学生参加高考,经过教育局和学校协调,曹老师现在已答应暂时不报警,等高考结束再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有人性化的一面,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模糊了是非标准。学生围殴老师已非一般的道德品质问题,岂能如此“冷处理”?事实上,让学生学会承担,同样是人格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责任编辑:张瑾)- 06-03
- “围殴老师”的暴戾中被撕裂的青
- 05-30
- 能源反腐还能打掉什么?
- 05-29
- 日本人搞外交使用的交际手腕有哪
- 05-27
- 民主生活会批领导为何成了技术活
- 05-26
- 暴力恐怖分子不除,国家无法安宁
- 05-22
- “卖淫还房贷”与高房价有关系吗
- 05-21
- “棍棒底下出孝子”,谁管棍棒才
- 03-18
- 戴笠逝世前夜在床上向情人透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