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三的经济实践与经济思想

2009-09-01  本文来源于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我们提倡节约,奖励节约,只要是合理的节约,你节约得越多,所得的也越多。 我们提倡私人积蓄,只要是劳动所得的代价,你越积蓄得多就越好。 《滕杨方案》得到地方党政部门的积极响应。中共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政治部于1944年4月13日联合发出指示,号召全区党政军民学校按照《滕杨方案》的办法组织生产,指出:实际证明,旧的东西,对于发展生产极其软弱无力,新的东西,是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发展整个生产的。《滕杨方案》,就是指导我们从旧的道路上跳过来,走向毛主席公私兼顾的道路上去。 《滕杨方案》突破极左思潮的羁绊,把毛主席提出的公私兼顾原则落实到每一个生产单位和每一个生产者个人,把所有人的生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滕杨方案》根据科学管理的要求,将原则量化,细化到便于操作的具体规定。 调动了直接生产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之后,杨立三把思想转向调动部队领导的管家理财积极性。经同供给部部长周文龙研究,并征得小平同志的同意,决定将传统的经费供给制改为经费包干制,于1944年开始实行。在供给工作会上,杨立三郑重宣布:包干经费按当时的物价一经核定,无论物价涨跌,都全年不变。他要求部队领导开动脑筋发展生产保证生活,实行大家管理家务。新办法实行后,部队收入迅速上升,干部管家理财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 个人生产分红制和部队经费包干制的实施,晋冀鲁豫生产获得空前大发展。抗战八年,1944年是军民生活最好的一年。总部驻地麻田镇及其周围的村镇,集市贸易火红,小饭馆增多。 与商人竞争不能以权力 因政策鼓励,1939年下半年,太行地区合作社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中,群众集资办的最多。群众集资办的合作社负责人多是旧时商人,他们长于活跃市场,却常违法乱纪,中饱私囊。引起群众不满。单位办的合作社竞争不过,纷纷要求对商人采取制裁措施。 杨立三说:合作社与商人竞争不能以权力,而应以我们的经济政策,我们的工作去竞争。我们不能消灭商人。除对少数违法严重者绳之以法外,对一般违法人员应采取教育方针,以继续发挥他们在缉私,收集山货,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 合作社兴办初期,发展最多的是利润高的运销合作社。为扭转这一偏向,杨立三大力鼓励职工投资开办生产合作社。到1941年,在棉纺、麻纺、毛纺、席编、制鞋等领域都相继办起了一批由职工投资的生产合作社。投资合作社可以分红,一些公营工厂和商店也都吸收职工投资,将公营企业改成为合作社性质的企业。统计资料表明,1947年,太行区共有大中小型工厂约6000家,其中,合作社性质的最多,2800多家,其次是私营的,2100多家,公营的只有500多家。 八路军的企业制度 太行山上小天津,这是人们对散布在太行山上的兵工厂区的爱称。为坚持抗战,八路军在太行山崇山峻岭中创办了10多个兵工厂,聚集着一批留学德、日、英,毕业于清华、北大、天津北洋等国内名牌大学的科技专家,还创建一套相当完整的工厂管理制度和办法。 土八路办工厂能有什么章法?其实,八路军领导的科学管理意识相当强。彭老总要求兵工厂应按管企业的办法管理,强调:工厂不是军队,工人不是战士。杨立三既理解又尊重科技专家,他强调:要重视技术人员的个性和意见;召开技术人员座谈会不要用什么非党干部座谈会之名;要帮助技术干部做研究改良工作,给以一切便利与工作环境,不能因研究试验失败而苛责;要采取各种技术人员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强他们的政治生活;要接近他们,密切同志感情;专门人才要求入党,只要政治上没有问题就可以接受他们入党。 杨立三提出工厂要坚决建立厂长负责制,反对以民主和党的领导为借口来妨碍生产。并强调:企业化管理是最有效率的办法。在他主持下,工人待遇从1940年4月起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服装仍由公家供给),并从这年8月起,对适合计件的实行计件工资,对不适合的增设专项奖(超额奖、节约奖等)。 杨立三认为,实行计件工资,固定工资加专项奖,才能将全体工人,先进的与
  
  “我们提倡节约,奖励节约,只要是合理的节约,你节约得越多,所得的也越多。
  “我们提倡私人积蓄,只要是劳动所得的代价,你越积蓄得多就越好。”
  《滕杨方案》得到地方党政部门的积极响应。中共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政治部于1944年4月13日联合发出指示,号召全区党政军民学校按照《滕杨方案》的办法组织生产,指出:“实际证明,旧的东西,对于发展生产极其软弱无力,新的东西,是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发展整个生产的。”“《滕杨方案》,就是指导我们从旧的道路上跳过来,走向毛主席‘公私兼顾’的道路上去。”
  《滕杨方案》突破极左思潮的羁绊,把毛主席提出的“公私兼顾”原则落实到每一个生产单位和每一个生产者个人,把所有人的生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滕杨方案》根据科学管理的要求,将原则量化,细化到便于操作的具体规定。
  调动了直接生产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之后,杨立三把思想转向调动部队领导的管家理财积极性。经同供给部部长周文龙研究,并征得小平同志的同意,决定将传统的经费供给制改为经费包干制,于1944年开始实行。在供给工作会上,杨立三郑重宣布:“包干经费按当时的物价一经核定,无论物价涨跌,都全年不变。”他要求部队领导开动脑筋发展生产保证生活,“实行大家管理家务”。新办法实行后,部队收入迅速上升,干部管家理财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
  个人生产分红制和部队经费包干制的实施,晋冀鲁豫生产获得空前大发展。抗战八年,1944年是军民生活最好的一年。总部驻地麻田镇及其周围的村镇,集市贸易火红,小饭馆增多。
  “与商人竞争不能以权力”
  因政策鼓励,1939年下半年,太行地区合作社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中,群众集资办的最多。群众集资办的合作社负责人多是旧时商人,他们长于活跃市场,却常违法乱纪,中饱私囊。引起群众不满。单位办的合作社竞争不过,纷纷要求对商人采取制裁措施。
  杨立三说:“合作社与商人竞争不能以权力,而应以我们的经济政策,我们的工作去竞争。我们不能消灭商人。”“除对少数违法严重者绳之以法外,对一般违法人员应采取教育方针,以继续发挥他们在缉私,收集山货,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
  合作社兴办初期,发展最多的是利润高的运销合作社。为扭转这一偏向,杨立三大力鼓励职工投资开办生产合作社。到1941年,在棉纺、麻纺、毛纺、席编、制鞋等领域都相继办起了一批由职工投资的生产合作社。投资合作社可以分红,一些公营工厂和商店也都吸收职工投资,将公营企业改成为合作社性质的企业。统计资料表明,1947年,太行区共有大中小型工厂约6000家,其中,合作社性质的最多,2800多家,其次是私营的,2100多家,公营的只有500多家。
  八路军的企业制度
  “太行山上小天津”,这是人们对散布在太行山上的兵工厂区的爱称。为坚持抗战,八路军在太行山崇山峻岭中创办了10多个兵工厂,聚集着一批留学德、日、英,毕业于清华、北大、天津北洋等国内名牌大学的科技专家,还创建一套相当完整的工厂管理制度和办法。
  “土八路”办工厂能有什么章法?其实,八路军领导的科学管理意识相当强。彭老总要求兵工厂应按管企业的办法管理,强调:“工厂不是军队,工人不是战士。”杨立三既理解又尊重科技专家,他强调:“要重视技术人员的个性和意见”;“召开技术人员座谈会不要用什么‘非党干部座谈会’之名”;“要帮助技术干部做研究改良工作,给以一切便利与工作环境,不能因研究试验失败而苛责”;“要采取各种技术人员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强他们的政治生活”;“要接近他们,密切同志感情”;“专门人才要求入党,只要政治上没有问题就可以接受他们入党”。
  杨立三提出工厂要“坚决建立厂长负责制”,“反对以‘民主’和‘党的领导’为借口来妨碍生产”。并强调:“企业化管理是最有效率的办法”。在他主持下,工人待遇从1940年4月起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服装仍由公家供给),并从这年8月起,对适合计件的实行计件工资,对不适合的增设专项奖(超额奖、节约奖等)。
  杨立三认为,实行计件工资,固定工资加专项奖,“才能将全体工人,先进的与落后的,均发动与组织在劳动的热情之中,”他还主张开展立功竞赛活动,说:这项活动可使“人人立功,不抹杀功绩。”
  实行计件工资,必须制定原材料和工具的消耗定额,有工时考核、成品和半成品收发记录及质量检验制度,还必须适时、无间断地供应燃料和原材料,确保均衡生产。为此,军工部于1940年当年赶制出一整套制度和管理办法,单是这年6月份就出台了6项,其中:
  《军工部集体合同》由刘鼎部长(厂方代表)和工会主任(即主席)张士杰(工人代表)签订。内容包括:生产定额、劳动纪律、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用品等。(刘鼎,留德科技专家,被誉为“军工泰斗”,1940年5月调任军工部部长,原部长刘鹏改任副部长)
  《军工部各项管理办法》,内容包括各种工资的发放办法(粮食工资、固定工资、计件工资、加工工资、病假工资、休假工资等);奖励类别(创造发明奖,保卫工厂奖,教学成绩突出奖,工作积极起模范作用奖);奖励标准、处理干私活职工的办法以及学徒晋级的规定等。
  杨立三要求:“(工厂)应有非常精确的计算,其内容是生产有计划,以全面工资制(指工厂全部职工),严密的检验产品制,完善的工务制,精确的器材制及订货投资制等方式来合理地管理企业。”
  兵工厂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后来也被引进到被服、制药等军需工厂。杨立三在1942年6月××日(日期原文不清)的日记中记的唯一一件事是:“创造了一套制度和办法!”流露出他对制度的重视和任务完成的喜悦。
(责任编辑:苏红网)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