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红色档案 >

宋庆龄晚年的情感语录(4)

2012-07-24  本文来源于中国网    作者:中国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宋庆龄,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美丽传奇!在她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困惑忧愁疾病缠绕着她,可她仍一如既往地前行,给这个世界留下厂一行不可磨灭的美丽足迹!在宋庆龄诞辰111周年的日子,笔者走进了秀美僻静的北京后海北沿,那座46号院大门。从那清幽的庭园、屋宇,从那环绕她身边的物品、信件、故事中,我们更加深刻解读了宋庆龄晚年生活的真实、美好、自然、动人……

  她不仅是我的助手,更胜过我的亲人

  在宋庆龄最后的岁月里,她的皮肤病发作很厉害,她不仅忍受着自己身体病痛的折磨,还因身边最亲近的李燕娥重病,精神上加倍承受着苦痛。

  李燕娥是广东中山人,从16岁就来到宋庆龄身边,照顾宋庆龄的生活,陪伴了宋庆龄整整53年。她虽然没有文化,但爱憎分明、性格爽朗。解放前,在重庆、上海,国民党特务多次用金钱收买她,用介绍对象诱惑她,想通过她来刺探宋庆龄的情况。但李燕娥对宋庆龄忠心耿耿,丝毫不为所动,宋庆龄称赞她是“不拿枪的警卫员”。解放后,她尽心竭力地照看着宋庆龄在上海的寓所和那些孙中山留下来的衣物。

  宋庆龄从不把李燕娥当作“下人”,而是家中的一员。李燕娥比宋庆龄小近20岁,宋庆龄却一直称她“李姐”,吃饭时她与李燕娥同桌,并且让她坐在主人的位置上,自己则坐侧座。李燕娥身体比较胖,宋庆龄又让人专门改制了一张矮床榻,方便她休息。

  解放后,宋庆龄住北京时间居多,为了抚慰李燕娥的思念之情,宋庆龄把自己的照片和北京寓所主楼的照片送给李姐,李燕娥把照片摆在自己的房间里,以便随时都能看到。1971年11月8日,宋庆龄专门给上海寓所的管理员周和康写信说:“现在委托你办一件事,旧历10月10日是李燕娥的生日。她在我处服务快40年了,我应该对她忠心耿耿的工作有些表示。请你在9日那天,代买一只熟的大油母鸡及8斤苹果、2斤香蕉送给她(连同这张贺片)。多谢你!”

  1979年,李燕娥患了子宫癌,宋庆龄万分焦急,亲自把她从上海接到北京,不仅请人照料她的生活,还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像对待她一样照顾李燕娥。她请来最好的医生为李燕娥诊治。当医生确定她的癌变已到晚期时,宋庆龄十分伤心,她压抑着悲痛之情,尽可能抽出时间陪李燕娥说话、谈天,缓解她的痛苦。当时北京的青菜很少,她怕李姐不习惯,就请人想办法多买些新鲜蚕豆来补充,为了增加营养,宋庆龄特别吩咐每天要让李姐吃鸡肉,喝鸡汤。

  对于病重的李燕娥,宋庆龄心情十分沉重。她曾给马海德写信说:“我亲爱的管家患了可怕的疾病,使我十分心烦意乱。她跟随我50年了,她是那么地忠诚,也是我最可信任的朋友。我害怕她很快会死去……她躺在床上全然不知真正折磨她的是什么病痛!我是如此悲伤和六神无主……”

  第二天,她又写信给爱泼斯坦:“近日来我为李妈(我50多年的伴侣和管家)病重而极感心烦意乱。她不仅是我的助手,更胜过我的亲人……”

  如果不是亲自读到这些信件,简直难以想象,在任柯巨大的压力面前都不曾惧怕、不曾退缩的宋庆龄,为了与自己同共患难的“李姐”,竟会流露出如此强烈的感情。

  1981年2月,在焦虑和悲痛的煎熬中,传来了李燕娥病逝的消息,宋庆龄顿时热泪盈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当李燕娥的骨灰盒送到了宋庆龄住所时,她迎上去,把脸紧紧贴在骨灰盒上,不住地抚摸着、亲吻着,泪水点点洒落……

  在李燕娥骨灰移送上海那天,宋庆龄支撑着病体,亲自把骨灰盒从自己的卧室里抱出来,步履蹒跚地从楼上一直送到门口的汽车上。事后,她给一位友人写信说:“我痛心地告诉你,我亲爱的管家和同伴李燕娥因患癌症逝世……我可怜的燕娥在几天前由一些信得过的朋友陪同,在上海埋葬了。她的骨灰将埋在宋氏墓地。我死后,将长眠在我忠心的同伴旁边。在那里,朋友们会比在高耸的紫金山更容易找到。紫金山是只为真正伟大的人物服务的……”

  为了李燕娥的后事安排,宋庆龄特意写信给秘书说“我一直答应让李姐的骨灰埋葬在我父母的坟的边头,要立她的碑。我以后也要埋在那里”,并说“墓碑要与李姐要做同样的”。为此宋庆龄还专门画了一张草图。就在李燕娥去世100多天之后,宋庆龄不幸病逝。宋庆龄的骨灰被送到了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就是今天的宋庆龄陵园。陵园中间,是宋庆龄父母宋耀如和倪桂珍合葬墓,东侧是宋庆龄墓,墓碑上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之墓”。西侧对称位置,是形状相同的李燕娥墓。墓碑上刻“李燕娥同志之墓宋庆龄敬立”的字样。

  一位国家元首,一位伟人,能和自己的保姆,以同样规格,埋葬在同一墓地上,这在全世界或许也是唯一仅见的。这是宋庆龄独有的情怀,是她身上人性光辉的再现!

  我接受这个学位,并不是为了我个人

  自1981年初,宋庆龄就经常发烧,身体很虚弱,医生确诊她患了慢性淋巴性血液病。5月初,从异国传来一个消息,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决定授予宋庆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有关部门考虑到宋庆龄的身体状况,曾建议由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代表她接受学位证书,或在宋府搞一个仪式,以免她路上劳累颠簸。宋庆龄谢绝了这些好意,坚持要亲自来接受这个学位,而且要去人民大会堂。她说:“这不是我个人的事,关系国家的荣誉和友谊。同时也是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尊重。”

  5月8日清晨,宋庆龄早早起了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衣服穿得大方整洁。服了一些药物后,她被医务人员扶上了轮椅,护送到了人民大会堂。

  仪式开始后,乐队高奏中加两国国歌,身着礼服的维多利亚大学校长霍德华·佩奇博士,亲自把荣誉法学博士证书

  送到宋庆龄手上。致答谢辞时,她没有用事先准备好的录音,而是临时找来一份中文稿,以惊人的毅力,用清晰流利的英语亲自演说。她说:“我接受这一学位,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把它看成你们对中国人民的崇敬和友谊的象征。”

  近20分钟精彩演讲,温和灿烂的笑容,雍容大方的举止,博得了加拿大客人的尊崇、敬重!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她已是个连续卧床多日的危重病人。仪式刚圆满结束,宋庆龄便疲惫地倒下,被抬上担架送回了寓所。

  她的老朋友路易·艾黎曾写诗赞道:“有谁比她更有资格享有这一称号,又有谁像她那样终生为真理而战,从不彷徨。孙逸仙博士的精神活在她的身上。”

  当晚,按照礼节,宋庆龄要举行家宴,款待加拿大客人。虽然她病重卧床,不能亲自出席,但隆重亲切的家庭宴会,仍在楼下大餐厅如常举行。由北京饭店厨师、服务员们,为加拿大客人精心制作的中国菜肴,赢得了宾客们的赞许。

  这是宋庆龄病逝前21天,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她将美好品性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直展现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责任编辑:依诺)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