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革命事迹 >

辛亥革命前军人除了拿枪还办报(2)

2011-07-18  本文来源于金羊网    作者:邓娟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辛亥那年,一个叫吴一狗车夫的意外死亡引发了社会动荡;军人除了拿起枪把子,还能被允许办报纸,一个“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谣言开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从信仰到赴死的过程,同样被方声洞对孩子的那一眼遥望诠释的如此多样,一种叫做“诀别”的眼神。

  那一年,敢死成了一种时尚,笔杆子,枪把子、锄把子都随着人们迈向共和的步履颠簸上下晃动,历史总要翻过这一页。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前,新快报记者赶赴武汉收集这场革命爆发前的隐秘细节,这些细节大多为首次披露。百年以后,普通人的记忆很难寻觅,我们的寻找,是因为我们坚信,革命的发生必然有着一种叫因果的联系。

  刚刚迈进辛亥年人们就发现周围人的火气越来越躁了

  ■特派记者 邓娟 发自武汉

  如果在1911年10月9日那一天,在武昌城头的制高点立上一台胶卷足够长、镜头足够宽广的摄像机,它一定能够录下那一天在这座城中的四处正在发生的隐秘细节。

  那一天,武汉漫长而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可弥散在空气中的沉闷和压抑,怎么就是让人这般地喘不过气来?

  那时的武汉还不叫武汉,它被长江和汉水分割的三座城,武昌、汉口和汉阳。

  那一天,家住武昌城北一所学校的学生李建侯十分担心,好友吴百川已经好些天没来找他玩,吴百川在武昌的新军29营当副官。最近,整个武汉新军的军营里四处再抓革命党,李建侯怀疑他是不是出了事。

  城西的一家裁缝店内,一个裁缝老板更是坐立难安。半个月前,有个工业学校的学生娃娃找到店里,给了他一张十八星旗的手绘图,叫他秘密缝制。

  那天白天,老板听说警察到处再搜这些东西,到了晚上,又听人说城北的总督衙门前刚刚剁了三个革命党人,寝食难安的老板终于下定决心,弃店而逃。

  城里的青石桥街,13岁的封祖鼎听了一上午姨夫跟母亲讨论要不要搬出武昌城去的事情。连孩子都知道,要革命了。

  山雨没来之前,风总是很大的。

  此刻距辛亥革命第一声枪响已经不到24小时。

  吴一狗死在了新年前一摊暗黑的血就这样流了出来

  时间刚刚进入了1911年1月21日,一个吴一狗的武汉车夫就死了。他死在了农历新年的前9天。

  1月的武汉,四季中最难捱的时光。

  那一天,在汉口江边的英租界,薄暮,风很冷。这个租界比其它四国租界开得都早,位置又好得不得了,既占了交通枢纽,又靠近花楼街,是华洋交界,汉上第一繁华处。

  “得快些把文件送到报社,还得赶时间回武昌呢。”家在武昌的《商务报》印刷工人刘心田边想边加快了脚步,

  走到洞庭街和青岛路交叉的地方,这个地方离报社已经不远。他的身后突然穿出一部人力车。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