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铁就能造枪。汉阳铁厂旁边是汉阳兵工厂。湖北新军自然近水楼台,这是全国第一支全部用上具有来福线的汉阳造新式步枪的军队。
到辛亥革命前,武昌中和门的楚望台军械库,库存共计:汉阳造步枪二万六千余支,汉阳造五生七山炮三十余尊,子弹数十万发,另有国外购进枪支数万,火炮上百。
这一年,枪、炮和子弹都准备好了。
有人要散布谣言 官方规定,买刀的人要实名登记
辛亥的夏天还没过完,坐镇武昌的湖广总督瑞澂就在为两个多月后的中秋寝食难安,辛亥年的中秋新历是1911年10月6日。
不知哪个天煞的在散布“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闻,说革命党人要在那天起事,民间传得沸沸扬扬。
7月26日,瑞澂下令,买五把刀以上的人要登记姓名住址,恐慌的他甚至规定,今年军营提前一天庆祝中秋,避开那个传言中的神秘而又恐怖的日子。在这位总督惴惴不安的等待中,八月十五还是来了。
家住武昌青石桥街的孩子封祖鼎觉得,这个中秋真无趣,不但没有往年热闹,市面冷冷清清,连行人都少。
传说中的革命党人起事没有发生。对于革命,革谁的“命”,起什么“事”,封祖鼎还是一知半解,但13岁的他看得出来,这些天,每天都有人搬着行李急急忙忙往城外迁。
中秋当天,还有一个叫埃米莉的英国女传教士从武昌过江去了汉口。
她先前忙着照顾从疟疾中熬过的病号,那一天疲劳之极的她决定回汉口度周末。
中秋那天,天很热,她穿着外套和黑裙,带了一两件白色薄衫,打算9日再回来。
但到9日,传教士埃米莉发现自己回不去了,武昌城门关闭,全城戒严。
戒严的消息是封祖鼎的姨父蒋岂元跑来他们家通知的。父亲在外地做事情,母亲又没主意,便由姨父常来照应。蒋岂元当过警察分局局长,对于时局的消息还算灵通。
9日这天,封祖鼎就听姨父慌慌张张地跑来说,俄租界破了革命机关,革命党人搞爆炸,好几个人被捉了。
革命前夜意志在谣言中左摇右摆
时间到了1911年10月10日的前夜。
形势变得异常紧张。那一天白天发生的爆炸暴露了革命党的据点,一些文件被抄走,送到总督手中。到了晚上10点,在小朝街85号,又有三个分别姓彭、刘、杨的人被军警带走。
10月10日,武昌是在大风中迎来了清晨,昨夜被斩首的三个人都是短发,使得一则“政府在捉拿没有辫子的人”的消息开始疯狂流传。
军营里人心惶惶,新军中的很多人并不是革命党,但他们也加入了开春的剪辫子风潮。
意志在谣言中左摇右摆。军心不稳,一触即乱。
10日那天下起了绵绵秋雨。武汉的天气就这样怪,炎热才过,秋雨一至,立马冻起来。
时间在一点点迫近。21标的小兵戴炳山终于等来班长李鹏升的通知:听南湖炮响,立即集合,放火接应。所有士兵的子弹都在前一天被收缴,他们勉强凑齐了六盒。
就在这个时间的节点上,历史的安排如此微妙,主张君主立宪的末代状元张謇在这天傍晚离开武汉。因上午戒严,他十点才从武昌过江,又受汉口绅商宴请。
等他登上开往日本的轮船,他身上的怀表上指针已经指向了晚上八点。
新军军营,士兵熊秉坤和金兆龙正在擦枪,没有任何资料记载,正在擦枪的他们想到了什么。
一直准备的革命本来是定在10月9日,但因为突生变故,他们没有动手。新的起事日期尚未敲定下来。
突然这个时候,他们的排长上来询问为什么你们擦枪?金兆龙大呼一声“还不动手,更待何时”!
枪声,响了。
起义军很快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枪响之时倡导立宪的状元离开武昌
这时,清末状元张謇乘坐的轮船已经离开武汉沿着长江开行二十余里,历史没有记录,这位立宪派党人是怀着何种心情,来回望他身后武昌城那熊熊火光。
那一天半夜,在汉阳凤凰山上的农工中学,半夜有人起来小解,发现对面的炮火,兴奋地喊来所有人同看。
家住武昌城里的13岁孩子封祖鼎也在家里听了一夜的枪声。
10月11日清晨醒来的汉口居民,从江边借助望远镜,已经可以看到对岸武昌蛇山上,升起了一面代表革命的赤底九角的十八星旗。
(文中细节均引用相关公开报道、历史解密档案、纪录片及当事者亲属口述。)
参考文献:
《申报》(1911.1.17),《申报》(1911.2.2),《民立报》(1911.3.4),《辛亥首义回忆录》,《辛亥武昌首义史》,《武汉近代经济史料》,《湖北省志》,武汉市政协资料等
致谢:
《城市英雄》作者罗时汉、大冶铁矿原矿志办主任马景源、辛亥志士马骥云之孙马竹林、作家望见蓉、作家胡榴明、地方志专家徐明庭,湖北省档案馆、武汉图书馆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12-06
- 装修 fff - 博文预览
- 12-06
- 家具 家居装修六步骤(上) - 博文预
- 12-06
- 家具 家具店名
- 11-11
- 北京台湾士林生煎包单人餐
- 08-29
- 高精图:中国军方首次公开夏级战
- 08-29
- 实拍朝鲜海军妹妹
- 06-01
- 当雷锋遇上素颜宅男女神
- 05-27
- 为人处世72招
- 05-27
- 51条经典红段子
- 05-27
-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