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旅游 > 旅游新闻 >

推动我国旅游业实现新跨越(2)

2011-12-26  本文来源于第一旅游网    作者:第一旅游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作为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起草人之一,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巡视员、副司长张吉林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的依据、背景和内容进行了解读。

  旅游业深度融入国家战略

  "评估'十一五'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旅游业全面融入了国家战略体系,这一点是前所未有的。"张吉林表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基层越来越重视。以前,很多省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要产业,但在国家层面上,对旅游业的重要作用迟迟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达。以前在出台有关文件时,只能比较含糊地把旅游业说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这个提法缺少一个准确的战略定位。"十一五"期间,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得到明确的表述,国务院41号文件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张吉林说,国家的支柱产业定义,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即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5%可以作为支柱产业,旅游业现在大概在4.3%的水平,在绝对数量上还没有达到5%.国务院把旅游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就是看到了旅游业在拉动需求、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转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方面的积极作用。从长远看,旅游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张吉林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北部湾旅游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把打造北部湾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提出来,这是旅游业发展在国务院文件里得到了明确、完整的阐述。《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海南作为了一个旅游特区,来全面推进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国务院在研究制定云南桥头堡战略的时候,更进一步把旅游业作为一个专门的大项分类,提出由旅游来牵动文化、体育、教育、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把旅游作为推进云南桥头堡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些说明,'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在国家层面,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从产业发展到区域发展,国家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旅游业发展已经深度融入了国家的战略体系。"张吉林表示。

  ●依据

  紧扣国家战略 奠定旅游强国基础

  "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编制最基本的依据就是国务院41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张吉林说,国务院41号文件提出的旅游业发展思路、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实际上就是"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目标。41号文件是当年国务院在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背景下出台的,更多强调了怎么拉动内需,怎么应对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国际上的旅游大国,中国旅游业还有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任务。因此,在编制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时,在41号文件提出的"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就是"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使41号文件在指导"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基础更加扎实,视野更加开阔,更符合"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二个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张吉林说,在这个建议里面有两个战略基点,第一个是科学发展,第二个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基于这两点,建议里又提出两大战略重点,即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由于旅游业在拉动需求、带动服务业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积极发展旅游业就成为国家'十二五'建议中的一个重点表述。这在以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议中是没有过的。"张吉林说,根据这个建议出台的五年规划纲要,又强调了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保障民生的基本思路,由于旅游业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编制这个规划我们修改了十稿,开了15次编制会,反反复复研究,历时一年半。"张吉林说,根本原因就是要根据中央发展战略的调整,让旅游业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体系

  一个纲要 五个专项规划 若干区域规划

  "'十二五'规划结构是一个创新的结构。过去是简单地编制一个规划纲要,编制一个文本,现在是形成一个规划体系。"张吉林介绍,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而是一个成系列的规划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规划纲要,二是五个专项规划,三是若干区域规划。规划纲要是对"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规划体系的主干部分。

  "专项规划是对旅游业发展支撑保障和关键任务的深化。在若干个领域如何更好地保证'十二五'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这是专项规划的任务。"张吉林介绍,五个专项规划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规划、旅游人才建设规划、旅游信息化建设规划和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这实际上是"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

  "旅游业发展速度快慢、水平高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程度。旅游业是服务业,服务业就要依托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只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我们才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

  "旅游人才队伍支撑不足、旅游队伍素质不高是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人才建设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

  "旅游信息化建设是在'十二五'期间新加进来的一个重点强调的问题。因为国务院41号文件提出培育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个'现代'怎么体现,在什么方面体现,通过什么手段来推进旅游业从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这些问题必须有答案。经过反复研究、反复探讨,我们认为信息化是推动旅游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或者是实现旅游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才能改变我们传统的经营模式、商业运营模式,旅游服务才能更加到位、更加精细。"

  "红色旅游规划则是'十二五'的一个亮点。"张吉林介绍,红色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创举,红色旅游寓教于乐,把政治宣传变成能够让老百姓所接受的、喜闻乐见的一种旅游活动,这个创举现在被社会所接受、被中央所关注。红色旅游二期规划是唯一拿到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并通过的一个旅游规划。

  "区域规划是对重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张吉林介绍,强调区域规划的原因是,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多体现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上,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带动作用非常明显。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近30个区域规划,其中都有旅游业的相关内容。"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规划工作的角度,我们注意跟进国家区域规划的进展,基本上是国家出台一个区域规划,我们就配套一个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编制完成和正在编制的区域规划有20多个。'十二五'期间,我们还将继续跟进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不断丰富区域规划体系。"张吉林说,区域规划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经过不断地补充完善,最后形成"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规划系统,并与专项规划一起成为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撑。

  张吉林介绍,整个规划纲要分五篇,第一篇发展形势,对"十一五"发展进行评估,对"十二五"的发展环境进行基本的分析判断;第二篇总体要求,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定性、定量目标任务;第三篇、第四篇把"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拆开,把市场开发和产业促进进一步深化、细化;第五篇重点阐述支撑保障体系。

  "既然2020年中国要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十二五'就是打基础的最重要的时期。我们根据这个目标,研究确定'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张吉林说,因此,除了在规划纲要里面进一步明确目标、深化任务外,在相关的支撑保证体系中,规划纲要跟各个专项规划进行了更紧密的对接,把专项规划的基本要求体现在规划纲要里面。

  ●机遇

  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和高速增长期

  "在发展环境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未来发展做出分析和判断。哪些因素是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哪些因素是阻碍我们发展的,这是编制规划的一个基本前提。"张吉林说,旅游发展规划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产业发展规划,首先要对产业发展阶段进行评估,有了这个评估,才能够对"十二五"发展速度、发展目标做出科学的界定。

  张吉林说,"十一五"启动了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十二五"中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化全面发展阶段,不仅意味着旅游业发展的高速度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且规模巨大,涉及整个国民旅游的各个层次的、全方位的发展。因此,我们判断"十二五"期间旅游业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和高速增长期。"现在看起来,我们的旅游业还是八九点的太阳。这个判断将影响到我们今后对整个旅游业发展指标的确定。"

  确定这个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现在进入大众化全面发展阶段?为什么还处在高速增长期?张吉林阐述以下几个依据:

  --市场需求的推动力更加强劲。旅游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它的发展实际上是被需求一波一波推动的。旅游业的起步从国际需求开始,改革开放初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涌入中国。之后,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旅游需求勃然兴起,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长期搞旅游的同志可能有这个感觉,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地方搞旅游的积极性远不如现在,因为那个时候搞单一的国际旅游,是国家为了赚取外汇,其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极为有限。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大台阶,特别是休假制度的调整,老百姓有钱有闲之后,旅游市场迅速壮大,旅游业也开始迅速发展,成为地方发展经济、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有了这个需求,有了地方政府的推动,到了今天,地方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旅游在各地已成为很时髦、很时尚的产业。

  相关专家研究认为,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产生出游需求;超过3000美元时,产生出境旅游需求;超过4000美元时,人们就有了度假休闲的需求。旅游到了度假休闲时代,才进入大众化旅游的时代。"十一五"末,我国人均GDP已达4200美元,意味着"十二五"时期,大众化旅游时代真正到来,旅游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消费环境大大改善。国家"十二五"规划最突出的一个思路是从以前的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利于消费的政策,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社会系统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制约着中国老百姓的消费意愿。随着"十二五"时期初级社会保障系统的建立,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将更加充分释放出来,旅游消费需求将比"十一五"期间有更大幅度的增长。

  "十二五"期间强调科学发展、调整结构、转变方式,需要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两点恰恰落到了旅游业的长处上。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引领性产业,关联度很广,最大的特点就是组织需求、便利消费,把很多零星消费活动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消费过程。同时,旅游业也是绿色产业,可以做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交通改善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撑。"十一五"时期,应对金融危机投下的4万亿资金重点投在"铁公机"项目上,也就是铁路、公路和机场,成为支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比如云南,在应对金融危机之前,提出一系列机场建设计划,准备在主要旅游城市开通机场,那个时候国家从整体发展考虑否定了这些计划。但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期,云南的机场建设开始启动,大大缩短了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比如北京和天津动车组开通,使得两地出现同城化的效应。京津城铁开通第一年,北京到天津的人数就达到1700万人次。随着"十一五"时期大规模投资建设的交通项目陆续完成,将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责任编辑:曾丽飞)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