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旅游 > 旅游新闻 >

推动我国旅游业实现新跨越(3)

2011-12-26  本文来源于第一旅游网    作者:第一旅游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作为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起草人之一,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巡视员、副司长张吉林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的依据、背景和内容进行了解读。

  ●挑战

  不确定因素增多 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张吉林表示,在分析"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有利因素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不确定因素增多。"张吉林说,最近这一段时期,国际上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很多,旅游业作为一个比较敏感的行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发展变数比较多,对于我们准确判断发展速度、确定发展目标增加了难度。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如何变化,金融危机影响到底有多深远,这些因素在编制"十二五"旅游业规划时是必须考虑的。

  "其次是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张吉林表示,就整个中国旅游业发展来看,目前供给方面表现为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可供老百姓游览的景区、景点供给短缺,突出表现在黄金周爆发出来的景点拥挤、运力拥挤。从结构上看,现有景点基本上是观光景点,适合大众休闲、度假需求的产品非常少,总量不超过20%.比如,像五一、清明这些小长假,一般来说是大家度假休闲的一个比较好的区段,但是人们在选择的时候发现,没有更多可选择的地方,最后不得不去选择那些着名的观光景点。这些结构性的矛盾反过来加剧了总量上的供需矛盾。

  张吉林说,从旅游消费支出结构看,交通、住宿等刚性消费支出比重偏高,文化消费和购物性消费支出比重偏低。今后在开发旅游商品时,视野不能仅仅局限在旅游产业范围里,局限在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狭窄的领域,要把眼光放到整个社会的生产体系和整个社会资源分布上,找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开发出能够为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商品,使它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购物对象。这是"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依然滞后。"张吉林表示,目前的旅游基础设施依托性的多,专门性的少,大部分基础设施是为了整个区域发展而规划建设的,针对景区景点、度假产品、旅游项目的专门性基础设施比较少,而且缺乏整体规划。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原来基础条件就比较差的地方,像景区连接干线交通的公路、铁路建设相对滞后,很多景区进入性比较差。"十二五"时期,针对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建立比较系统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同时,标识系统、安全系统、游客服务系统方面过去"欠账"很多,这也是"十二五"时期建设的重点。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自助、半自助式的旅游越来越多,游客服务系统、景区安全设施等"短腿"在"十二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弥补。

(责任编辑:曾丽飞)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