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情系一座圣山

2014-01-03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莽莽松毛岭,阵阵松涛声。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国民党50万军队向中央苏区推进,松毛岭成了中央苏区东线最后的屏障。松毛岭之战,成为红军长征前在闽最后一战。青山埋忠骨,热血铸忠诚!在这座山岭,近万名红军将士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集结和转移时间。 为纪念此场战役和铭记朱毛红军与当地百姓军民深情

莽莽松毛岭,阵阵松涛声。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国民党50万军队向中央苏区推进,松毛岭成了中央苏区东线最后的屏障。松毛岭之战,成为红军长征前在闽最后一战。青山埋忠骨,热血铸忠诚!在这座山岭,近万名红军将士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集结和转移时间。
为纪念此场战役和铭记朱毛红军与当地百姓军民深情,红九军团将“松毛岭”改名为“朱毛岭”,指挥所驻地“郭公寨”改名为“郭姆寨”。
绝地突围,圣山屏障。80年前,老人宅子成了红军指挥所,祖父黄景朝含泪把牛杀了给红军吃,临终嘱咐“看好红军家园,红军还会回来的”;父亲黄金比送饭上山看不到一个会吃饭的红军,八十高龄执子之手翻山越岭,走遍二十几里的战线和大小山头……
坚守红军家园,传承红军精神。年近七旬的黄润通老人牢记祖父、父亲的嘱托!信守承诺,坚守高地,坚定信念,深情守护红军家园,代代相传红军精神!在坚守松毛岭高地的同时,还在坚守一个普通百姓的道德高地:在夫妻双双残疾、生活极度贫困时期,挽救一个被拐卖7岁男童生命,被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见义勇为”嘉奖表彰,多次婉拒二千元见义勇为奖金。同时,还抚养三个遗弃在松毛岭的女婴,扶养女婴初长成人,幼者尚在学校求学。老人全家至今还寄居在原松毛岭隧道工棚,亲生儿女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儿媳坚守不住清贫离家出走……老人坚信:有爱就有家!
松毛岭青慰忠魂,浩然正气永长存。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一万余名红军将士的忠骨已永远地安放在松毛岭上。松毛岭下,从“无祀会”到“保协会”,从“村支部”到“县政府”,从山寨村民到社会人士……在默默地、无私地用行动捍卫战争遗址,深情守护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用心传承红军精神。
闽西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和人民军队的成长,付出巨大的牺牲,作出重大的贡献。
闽西革命史,是一部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是一种启示今天、昭示未来的宝贵精神遗产。它必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而永载史册!
厦门市创业与投资协会秘书长王坚走进松毛岭深入采访,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一个普通农家和松毛岭战地的特殊情缘,揭开了莽莽松毛岭的神秘面纱……
《闽西日报》副刊部主任、龙岩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少雄深度采访,挖掘《坚守高地》主题,展示普通百姓凡人善举,弘扬“大爱无疆、勇于担当” 人性美;
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秘书处常务副秘书长曾广荣通过《中央苏区红色旅游网》策划推出《中国好人》专题,全面介绍人物事迹;
福建省电视台《时代先锋》、《身边好人》栏目频相继摄制推出人物专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南智库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观察」主编将从松毛岭保卫战、无祀会、保协会、战地坚守者等纵深采访,撰写大型报告文学,策划推出《感动中国》系列人物…… (责任编辑:苏红网)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