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才气两干云-刘亚楼纪念文集》跋

2010-03-22  本文来源于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小时读《红楼梦》,印象最深的是那首《好了歌》。且不管其思想和艺术性如何,反正那时让我过目不忘,记忆至今。

  “古今将相在何方,青冢一堆草没了”,所谓话糙理不糙,语虽消极,却蕴含哲理。纵观一部厚厚的中国历史,自秦皇汉武洎乎近世,有多少王侯将相荣耀一地,风光一时,可最终,历史把他们抛在了荒山野岭。历史就是这等无情。

  每个朝代,每个社会,真正能被历史铭记,为后世追怀的将相,渺渺微尘。想要不朽,想要“活”在大众心中,那就非得对社会有影响,对时代有贡献,或者,代表人民意志领导或参与一项伟大的变革,包括影响历史进程的改朝换代。

  首都北京西郊八宝山,有座以“政治海拔”高而闻名中外的革命公墓。其正一式规格为最,是新中国“王侯将相”的魂归之圣地。死后能在这不盈20平方的空间安放一个灵位,无疑是份莫大的哀荣。如果说,八宝山革命公墓是一页历史的话,正一室便是这页史册最吸引人的字眼,那一个个名字,都浓缩进了后人的崇仰和爱戴。毫无疑问,他们中每一个人为国家和人民事业所立下的功绩将永留人间,他们中每个人都将给历史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

  共和国空军的创始人刘亚楼上将便是其中的一位人杰。在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之战,在长征路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在解放战争中,在许多历史转折关头,差不多都有将军的精彩表演。硬仗、恶仗,关键的仗,他都指挥和参加过。他是一位实战经验丰富而又军政双全的将军,也是我军屈指可数、啃过洋面包的指挥员,一位叱咤风云、称得上常胜将军的现代型将领。从四野参谋长而空军司令员,将军以出色成绩向历史交上了让人拍案的答卷。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由此和“制空权”理论的首创者杜黑、美国空中力量的倡导者米切尔等人,并列为“世界十大空军人物”,他们的军事理论、指挥艺术和战争实践,至今影响着各国的空军乃至整个军事界。

  自1992年以来的15年间,笔者循着将星足迹,觅踪寻史时,走访了一批与将军有关的人物。他们既有退和未退的党政军要人,也有秘书、参谋、医生等普通工作人员。他们最近乎一致的心声是:他太出类拔萃,太不一般,太值得写了!

  10多年来,笔者陆续推出了《百战将星刘亚楼》、《开国上将刘亚楼》、《刘亚楼与高层人物》三部专著,仍觉意犹未尽,萌生了为这位英年早逝的乡贤编辑回忆文集、以资存史的念头。担任武平县政协主席的挚友王民发兄对此大加鼓励,经刘亚楼将军夫人翟云英大姐首肯,我们一起研究草拟了撰稿者名单。他们大多是我当年写作将军传时就认识的革命勋臣,设想把他们当初告诉我的种种,结合一些新内容,以笔相诉,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更准确,也更有说服力。翟云英大姐热心张罗,有的还亲自登门送去约稿函。

  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极为感人的事。开国老中将、国防科工委原副主任罗元发,以96高龄亲自提笔写了回忆文章。开国老少将、空军原政委高厚良写完回忆老首长的文章不久,就驾鹤西去,让人深感抢救党史活资料的重要。不少老同志是在忍受晚年病疾的折磨中完成这个写作“任务”的,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老首长和老战友的深切缅怀之情。有人还寄来了洋洋数万言的稿件,因限于篇幅,我和民发兄在编辑中只能割爱取舍,选用其中章节。在这过程中,中纪委原常务书记韩光同志、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空军原副司令员何廷一少将、北空原司令员刘玉堤中将、广空原副司令员方子翼少将、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涂通今少将、国防大学副兵团级离休干部李欣同志等,曾亲自或委托秘书给我打来电话,关切询问编辑出版进程,殷殷关切之情,及今思之,犹觉暖人。

  鉴于熟识刘亚楼将军的前辈元勋大多已离开人间,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我根据多年的材料收集,选用了将军逝世后散见在全国报刊上的一些悼念诗文,并尽可能地照单保持原貌,唯对那个特定时代的某些提法和语句作了必要而适当的调整,敬请作者后人和读者朋友谅之!另外,书中还辑录了刘亚楼将军的几篇遗作,以供研究者备用。

  这是纪念刘亚楼将军的第一部文集。透过这些当事人的回忆和叙述,你在从一个个侧面感知将军雄才大略、卓尔不群的形象跃然纸上时,或许会对主编者撰写的这段分行式文字产生共鸣:

  毛泽东要他无须锋芒毕露,锋芒半露就好

  邓小平向外国政党客人夸他从军3年就当师长

  林彪称他是天生的军事家

  陶铸赞他“豪情才气两干云”

  美国军界为他加冕“优秀将军”

  他是中外著名参谋长中

  能与司令政委相提并论

  共同指挥两大惊世战役的宠儿

  戴着野战参谋型将领杰出代表的桂冠

  做高参才华横溢、游刃有余

  担军政主官提兵上阵更是出类拔萃、愧煞庸人

  从陆地到天空,魄力像高山大海

  那些烙有他标记的文治武功

  连同敢打敢拼好胜争强的精神、严格求精的作风

  新的世纪仍熠熠生辉

  他个性鲜明,与中国传统风格不太协调

  是土八路中最突出,又最惹争议的一位

  他有血有肉,懂感情也讲感情

  友情亲情爱情在他身上光彩夺目

  他是喝过洋墨水、兼具现代意识和科学观念的老红军

  是让包括美国在内的强敌深感头痛的名将之花

  赞他骂他恨他的人都为之侧目

  关于他的传说

  提起来一串,放下去一堆

  时间会无情地把庸碌者洗刷遗忘

  而他的影响和魅力将在世间流传

  当网络成为社会联系、议论的工具时,网友们也开始众说纷纭地评点中国开国将帅的档次。我发现,以军事能力为参考,不管是“斑主”还是万千“菜虫”,都“英雄所见略同”地把刘亚楼列为上将第一档次。而且在优秀将领的“人气值”排行榜中,刘亚楼紧随林彪、粟裕、刘伯承、彭德怀等人之后。这一份“民意”,似也反映了刘亚楼作为军事家,让人敬服不暇的一面。

  我还注意到,一位叫胡卓汉的北美医学博士,还从刘亚楼“精神”上吸取了充足养份。当他担心回国创业时机迟了而犹豫不决时,一位出身军人家庭的女同学,鼓励这位同样喜爱解放军历史的“海归”,以刘亚楼为榜样,别计较抗战时在苏联留学,“没打过平型关、没打过黄土岭、没打过百团大战、没坚持过敌后反‘扫荡’,回国后照样有辽沈战役可打,有平津战役可打”,照样做出比别人更大的贡献。胡卓汉在“星光”照耀下,遂于2002年回国,在上海创办了“高新技术及其应用属于国际先进水平并填补了国内空白”的肝脏疾病研究机构。

  如此花絮,不胜枚举。想将军离世已经40多年,还能被这么多不相干的后人敬记,并从中吸取精神养份,夫复何求?

  在这部纪念文集付梓前,我特别感谢挚友、福建省恒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雷祖云先生。雷兄来自素有“九军十八师”之称的将军之乡-----闽西上杭县才溪镇,对从客家山村走出的开国元勋素存敬意,后来还和杨成武、刘忠等一代战将有过近距离接触。10多年前大学毕业刚走上党史工作的我,鉴于尚未有刘亚楼将军的传记,乃初生牛犊不怕虎,决意为将军立传,雷兄曾欣然解囊,为吾报销过数趟来往京闽等地的差旅诸费。此次编辑刘亚楼上将纪念文集,事业处于蓬勃发展之际的雷兄还慨然允诺相帮,吾虽因家乡武平县政府已提供部分经费而婉谢,然感其高情雅意,内心久难平静。另须感铭的是,以作家、书法家两栖身份潇洒行走于文坛艺海的福建省作协副主席陈章汉先生,不仅为卷首拙作《上将军赋》指点雅正,还在酷暑中亲自用钢笔抄写全篇,此诚为他扶掖后进的见证,亦是为书界留下的瑰宝。在此书编辑出版过程中,我兄长般的同事彭山先生帮助了校对,张小菁女士设计了封面,关心并援手的师友们还有许多,纸短情长,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少时向往军旅的我,虽与愿望失之交臂,但近年因为工作和兴趣使然,写作和出版了不少反映军人的文字,值此建军八十周年到来之际,借编辑出版这部反映一代名将的纪念文集,向千千万万牺牲、辞世和健在的英雄,以及平凡的军人们致以崇高敬意。(钟兆云)

(责任编辑: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