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许多年,一道铁流由中国的东南坚定不移势不可挡地涌向大西北,关山苍翠,铁流滚滚,风卷红旗如画。将军率八千闽西子弟强渡乌江,踏破娄山关,击穿腊子口,飞夺泸定桥,首越夹金山,佯动大树堡……过关斩将夺隘,所向披靡。年轻的将军,风华正茂,意气轩昂,作战图上,一道道粗犷的红箭,是一曲曲将军三月的诗行。
一九四九年九月,东北野战军迅速南下北宁线,对东北守敌迅速形成包围态势,双方剑拔驽张,大战一触即发。
东北之秋,木叶凋零,在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一位有怪癖的军事指挥家,神情忧郁,手持一把炒黄豆,一个接一个地往嘴里扔,一句话也没说。
再后来,将军成了飞将军,鹰击长空的真正飞将军,在朝鲜战场,将军雄鹰的“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使美国王牌空军闻风丧胆。
第一次从汀江那边来,白马啸啸,沐着新中国太阳的光芒。
第二次回乡,时为60年代初期,饿殍遍地,将军痛苦地流泪了。
一天,我们从店下过河去对岸的列宁小学,摆渡的老人说:“那年头,马长时常站在那棵伯公树下,一站就是老半天。”
将军的风采,犹如汀江第一松
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一个寒冷冬日,寒风肆扰闽西大地,在起起伏伏如红色波浪的梁野山系的一处山峦上,一棵枯树在风中摇曳,寒鸦数点凄栖。突然,一阵凄清的枪响,炸疯了山谷,极悠长、空旷,寒鸦惊飞,飞入夕阳的光圈。
山脚下,荒芜的田野间,一低矮的打铁木棚,一位精壮的汉子正对着熊熊炉火挥锤锻打,豆大的汗珠从他坚实的臂膀上无声滚落。
此人正是刘振东(刘亚楼),闽西大山的儿子,梁野山与我梦中的英雄、将军!
一年以后的又一个冬日,将军(那时他不叫将军)来到了湘店店下。汀江在侧,船帆千里。将军风尘仆仆,衣衫飘飘,他一眼望见汀江第一松,临风临江独立寒冬,傲雪傲霜终岁不凋,那么挺拔、雄伟、气势恢宏,还有些许萧索、落寞和苍凉。
百年风雨,江河暴涨、樯倾楫摧,浊浪排空,任尔东南西北风,汀江第一松依然故我。
(史载:1927年冬至1928年冬,刘振东以汀江店下云商栈为掩护,秘密从事地下工作,凡一年余。)
又是数年之后,铁血团旗帜在武北汀南的山山沟沟纵横驰骋,将军的神枪惊破了梁野山黑沉沉的夜幕。在每块林地,在每一座山坳,在每一座土楼的前后,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每一个月夜和黑夜,黑洞洞的枪口随将军的脚步而移动,然而,将军没有在硝烟中倒下。
(史载:1929年12月4日,武平小澜农民暴动,刘亚楼铁血团浴血奋战,威震敌胆。)
又过了许多年,一道铁流由中国的东南坚定不移势不可挡地涌向大西北,关山苍翠,铁流滚滚,风卷红旗如画。将军率八千闽西子弟强渡乌江,踏破娄山关,击穿腊子口,飞夺泸定桥,首越夹金山,佯动大树堡……过关斩将夺隘,所向披靡。年轻的将军,风华正茂,意气轩昂,作战图上,一道道粗犷的红箭,是一曲曲将军三月的诗行。
(史载: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刘亚楼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第一师师长。)
后来,将军来到风沙茫茫但充满生机的陕北。
后来,将军孤蓬万里,负芨求学异国他乡。
后来,将军在战火燃烧的俄罗斯土地上和英勇的苏联军民一道,构筑成固若金汤的斯大林格勒防线。
再后来,将军学成回国。
此时,正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大决战的年代。东北三省,白山黑水广袤的大地上,决战双方,血野大博杀!
一九四九年九月,东北野战军迅速南下北宁线,对东北守敌迅速形成包围态势,双方剑拔驽张,大战一触即发。
东北之秋,木叶凋零,在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一位有怪癖的军事指挥家,神情忧郁,手持一把炒黄豆,一个接一个地往嘴里扔,一句话也没说。
最后,他问将军:“你真的坚持攻打锦州?”
将军答:“是的。”
他又问将军:“先不打长春?”
将军答:“是的。”
这位后来的元帅犹豫再三,终于下定了决心,电告中央军委。中央军委明确答复: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攻打锦州。
(史载:辽沈战役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开始至十一月二日结束,我军解放东北全境,整个战役共歼敌四十七万人。)
然后是天津战役,将军是天津前线总指挥。
天津重镇,号称固若金汤。将军挥师三十四万激战二十九小时,歼敌十三万,敌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号为“名将”,成了阶下囚。
再后来,将军成了飞将军,鹰击长空的真正飞将军,在朝鲜战场,将军雄鹰的“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使美国王牌空军闻风丧胆。几十年后,《军事史林》的封面,将军的一位空战英雄也成了空军司令员,一位来访的美国空军将官极真诚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那场战争中,他们是空中敌手。
(史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亚楼奉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首任空军司令员。)
长征后,将军仅二次回乡。
第一次从汀江那边来,白马啸啸,沐着新中国太阳的光芒。
第二次回乡,时为60年代初期,饿殍遍地,将军痛苦地流泪了。
传说这是将军第二次流泪,第一次是长征期间,闽西子弟兵血染湘江。
(乡亲们说,能活下来,从心里永远感激将军。)传说将军开仓救灾之前,一位刘族长者极神秘地带将军到了湘坑湖的山顶上。
长者说:“马长,你看清了俺们的刘家祠?”
将军说:“看清了。”
长者说:“这个祠堂,龙气旺,要出五个大人物,五个忠臣,不过前面一座山生坏了,做官在外有发,回乡即遭不测,马长,回京城去呀!”
将军没有说话,只是注视着气势浩然的刘家祠堂。将军大概想起了刘隆刘光第身居要津却壮志难酬,大概想起了祠堂内文天祥手书的四个盘篮般的大字“忠孝节义”,大概想起了童年的牧牛晚归,少年击水汀江……不过凭我武平后辈的感觉,将军一定想到了饥饿线中挣扎的父老乡亲。
山下田野,这时节本该是小麦青青菜花黄,但却是草长际天,一片荒芜。
将军下山,开仓救灾。
后来,将军再也没有回来过。
但是武平从来没有忘记过将军,因为将军是我们武平人民的骄傲和光荣。
邻县上杭有九军十八师。武平也有五将军,有刘亚楼将军。
武平人远出外地,有人问:“仙乡何处?”回答是福建武平。问者十有八九会追问一句:“哪个武平?”这时大多武平人会自豪而巧妙地回答:“刘亚楼将军就出在我们县。”
将军的丰碑,自在武平人民心中。
一九九一年春末,正是禾苗青青稻浪翻飞的时节,我们《刘亚楼将军》电视连续剧创作组,奉有关部门的命令,翻越当风岭,来到武北六十四乡,采访寻觅将军的足迹。我们去大洋泉,去牛皮坪,去店下,去小澜,去亭头……多少次我们在农家庭院、在敬老院、在池塘边……沐着月光,伴着十里蛙鸣,和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交通老接头户促膝长谈。他们记忆中的马长是那么清晰,那么亲切,那么生动,一切都历历在目,恍如昨日。随着老人们断断续续的回忆,我们寻觅着、思考着。
一天,我们从店下过河去对岸的列宁小学,摆渡的老人说:“那年头,马长时常站在那棵伯公树下,一站就是老半天。”
那风雨中的伯公树,即汀江第一松。
正气凛然坚韧不拨的汀江第一松。
苍海横流如中流砥柱的汀江第一松。
将军的风采啊,犹如汀江第一松。 (责任编辑:苏红网)
一九四九年九月,东北野战军迅速南下北宁线,对东北守敌迅速形成包围态势,双方剑拔驽张,大战一触即发。
东北之秋,木叶凋零,在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一位有怪癖的军事指挥家,神情忧郁,手持一把炒黄豆,一个接一个地往嘴里扔,一句话也没说。
再后来,将军成了飞将军,鹰击长空的真正飞将军,在朝鲜战场,将军雄鹰的“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使美国王牌空军闻风丧胆。
第一次从汀江那边来,白马啸啸,沐着新中国太阳的光芒。
第二次回乡,时为60年代初期,饿殍遍地,将军痛苦地流泪了。
一天,我们从店下过河去对岸的列宁小学,摆渡的老人说:“那年头,马长时常站在那棵伯公树下,一站就是老半天。”
将军的风采,犹如汀江第一松
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一个寒冷冬日,寒风肆扰闽西大地,在起起伏伏如红色波浪的梁野山系的一处山峦上,一棵枯树在风中摇曳,寒鸦数点凄栖。突然,一阵凄清的枪响,炸疯了山谷,极悠长、空旷,寒鸦惊飞,飞入夕阳的光圈。
山脚下,荒芜的田野间,一低矮的打铁木棚,一位精壮的汉子正对着熊熊炉火挥锤锻打,豆大的汗珠从他坚实的臂膀上无声滚落。
此人正是刘振东(刘亚楼),闽西大山的儿子,梁野山与我梦中的英雄、将军!
一年以后的又一个冬日,将军(那时他不叫将军)来到了湘店店下。汀江在侧,船帆千里。将军风尘仆仆,衣衫飘飘,他一眼望见汀江第一松,临风临江独立寒冬,傲雪傲霜终岁不凋,那么挺拔、雄伟、气势恢宏,还有些许萧索、落寞和苍凉。
百年风雨,江河暴涨、樯倾楫摧,浊浪排空,任尔东南西北风,汀江第一松依然故我。
(史载:1927年冬至1928年冬,刘振东以汀江店下云商栈为掩护,秘密从事地下工作,凡一年余。)
又是数年之后,铁血团旗帜在武北汀南的山山沟沟纵横驰骋,将军的神枪惊破了梁野山黑沉沉的夜幕。在每块林地,在每一座山坳,在每一座土楼的前后,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每一个月夜和黑夜,黑洞洞的枪口随将军的脚步而移动,然而,将军没有在硝烟中倒下。
(史载:1929年12月4日,武平小澜农民暴动,刘亚楼铁血团浴血奋战,威震敌胆。)
又过了许多年,一道铁流由中国的东南坚定不移势不可挡地涌向大西北,关山苍翠,铁流滚滚,风卷红旗如画。将军率八千闽西子弟强渡乌江,踏破娄山关,击穿腊子口,飞夺泸定桥,首越夹金山,佯动大树堡……过关斩将夺隘,所向披靡。年轻的将军,风华正茂,意气轩昂,作战图上,一道道粗犷的红箭,是一曲曲将军三月的诗行。
(史载: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刘亚楼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第一师师长。)
后来,将军来到风沙茫茫但充满生机的陕北。
后来,将军孤蓬万里,负芨求学异国他乡。
后来,将军在战火燃烧的俄罗斯土地上和英勇的苏联军民一道,构筑成固若金汤的斯大林格勒防线。
再后来,将军学成回国。
此时,正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大决战的年代。东北三省,白山黑水广袤的大地上,决战双方,血野大博杀!
一九四九年九月,东北野战军迅速南下北宁线,对东北守敌迅速形成包围态势,双方剑拔驽张,大战一触即发。
东北之秋,木叶凋零,在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一位有怪癖的军事指挥家,神情忧郁,手持一把炒黄豆,一个接一个地往嘴里扔,一句话也没说。
最后,他问将军:“你真的坚持攻打锦州?”
将军答:“是的。”
他又问将军:“先不打长春?”
将军答:“是的。”
这位后来的元帅犹豫再三,终于下定了决心,电告中央军委。中央军委明确答复: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攻打锦州。
(史载:辽沈战役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开始至十一月二日结束,我军解放东北全境,整个战役共歼敌四十七万人。)
然后是天津战役,将军是天津前线总指挥。
天津重镇,号称固若金汤。将军挥师三十四万激战二十九小时,歼敌十三万,敌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号为“名将”,成了阶下囚。
再后来,将军成了飞将军,鹰击长空的真正飞将军,在朝鲜战场,将军雄鹰的“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使美国王牌空军闻风丧胆。几十年后,《军事史林》的封面,将军的一位空战英雄也成了空军司令员,一位来访的美国空军将官极真诚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那场战争中,他们是空中敌手。
(史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亚楼奉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首任空军司令员。)
长征后,将军仅二次回乡。
第一次从汀江那边来,白马啸啸,沐着新中国太阳的光芒。
第二次回乡,时为60年代初期,饿殍遍地,将军痛苦地流泪了。
传说这是将军第二次流泪,第一次是长征期间,闽西子弟兵血染湘江。
(乡亲们说,能活下来,从心里永远感激将军。)传说将军开仓救灾之前,一位刘族长者极神秘地带将军到了湘坑湖的山顶上。
长者说:“马长,你看清了俺们的刘家祠?”
将军说:“看清了。”
长者说:“这个祠堂,龙气旺,要出五个大人物,五个忠臣,不过前面一座山生坏了,做官在外有发,回乡即遭不测,马长,回京城去呀!”
将军没有说话,只是注视着气势浩然的刘家祠堂。将军大概想起了刘隆刘光第身居要津却壮志难酬,大概想起了祠堂内文天祥手书的四个盘篮般的大字“忠孝节义”,大概想起了童年的牧牛晚归,少年击水汀江……不过凭我武平后辈的感觉,将军一定想到了饥饿线中挣扎的父老乡亲。
山下田野,这时节本该是小麦青青菜花黄,但却是草长际天,一片荒芜。
将军下山,开仓救灾。
后来,将军再也没有回来过。
但是武平从来没有忘记过将军,因为将军是我们武平人民的骄傲和光荣。
邻县上杭有九军十八师。武平也有五将军,有刘亚楼将军。
武平人远出外地,有人问:“仙乡何处?”回答是福建武平。问者十有八九会追问一句:“哪个武平?”这时大多武平人会自豪而巧妙地回答:“刘亚楼将军就出在我们县。”
将军的丰碑,自在武平人民心中。
一九九一年春末,正是禾苗青青稻浪翻飞的时节,我们《刘亚楼将军》电视连续剧创作组,奉有关部门的命令,翻越当风岭,来到武北六十四乡,采访寻觅将军的足迹。我们去大洋泉,去牛皮坪,去店下,去小澜,去亭头……多少次我们在农家庭院、在敬老院、在池塘边……沐着月光,伴着十里蛙鸣,和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交通老接头户促膝长谈。他们记忆中的马长是那么清晰,那么亲切,那么生动,一切都历历在目,恍如昨日。随着老人们断断续续的回忆,我们寻觅着、思考着。
一天,我们从店下过河去对岸的列宁小学,摆渡的老人说:“那年头,马长时常站在那棵伯公树下,一站就是老半天。”
那风雨中的伯公树,即汀江第一松。
正气凛然坚韧不拨的汀江第一松。
苍海横流如中流砥柱的汀江第一松。
将军的风采啊,犹如汀江第一松。 (责任编辑: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