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县,文化旅游
新县歌舞团走向市场后,迅速扭亏为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直播新县民歌,乡土文化走出国门;大别山文学艺术创作基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歌采风基地相继挂牌……这都是近期新县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带来的新鲜事。作为首批8个"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河南新县抢抓文化强省机遇,确立"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主题,围绕"鄂豫皖红色胜地·大别山休憩家园"形象定位,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该县还累计投资40多亿元,改扩建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博物馆、烈士陵园,整合后的红色首府景区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新建古戏台、红心广场、豫南风情茶楼、红旗飘飘主题雕塑等精品工程;建成鄂豫皖将帅馆和红四方面军将士纪念馆,启动将军山景区开发建设。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完善了新县的旅游要素,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按照"政府主导、产业支撑、市场运作、项目带动"的发展思路,该县制定《文化旅游发展招商引资优惠办法》,采取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筹资。在政策的刺激下,浙江客商、上海客商纷纷到新县考察文化旅游项目,国家开发银行、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有关负责人相继来新县调研文化建设,2.5亿元的县外资金即将投入文化旅游项目。县内民营企业也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大别山生态动植物博览园和西山森林公园,文化旅游项目成了新县投资的新热点。
加快文化旅游事业体制改革步伐,以商业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来培育新型企业。新县歌舞团走向市场后,创作豫南特色节目168个,打造"将军之声"戏,形成文化品牌,年均演出100多场次,收入56万多元。
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新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将军故里游、生态休闲游、农家乐体验游成为新县旅游主打品牌,全县农家饭庄发展到300多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人均年收入10000多元,"尝将军菜、喝玉露茶",成了游客的时尚。山野菜、山茶油、农家土布等旅游商品,深受客人青睐。2010年1月至6月,新县接待游客79.4万人次,实现相关收入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22.8%.万紫千红春满园,碧梧引得凤凰来。宽松和谐的环境,吸引福建福新特钢、深圳新丰科技、河南宾利皮业、香港欧洲湾服饰等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落户新县。2009年,新县签约项目21个,合同投资额11.4亿元,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创下了新县这个深山县的历史之最。
红色与绿色交相辉映,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文化建设赋予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日益显现,2009年,新县完成GDP53.65亿元,财政收入1177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7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过去的全省倒数跃升至全省中上游水平。(夏宗明 钱洪波 虞 静)
(责任编辑: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