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眼中的父親
“他是真正的五種人”
李和平,李德生將軍長子,在父親創立的全國性團體——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任秘書長,該會的宗旨是“聯絡海內外愛國人士、愛國團體,宣揚愛國精神,組織愛國工程,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統一”。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父親是一個真正的‘五種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沉默良久,李和平緩緩說道,“無論職務如何變化,父親一直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始終把自己當做普通一兵,一個共產黨員,一個勞動人民的兒子,勤勞樸素。”
文韜武略
從文盲成為儒將
李和平說,父親一生戎馬倥傯,戰斗和工作以外的時間,大都用來學習。這是他之所以能從一個文盲,成長為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文人的眼里,他是武將。但和同時代的高級將領相比,比如同鄉許世友司令員,他又像文人,是儒將。他的回憶錄30多萬字,基本都是經他親自指導寫成。”
“父親不會養花,不會打牌,不愛听戲,不好游玩。就是看書,看報,直到晚年,依然如此。”談起父親在子女們心中的形象,李和平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我們不及他的萬分之一。”“倒不僅僅是職務,最主要的是父親的人品和過人的智慧,他的文韜武略讓我們做子女的無比欽敬。”李和平解釋說。
大智大勇
化裝菜農智取馬坊
“父親身上還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大智大勇,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曾有兩次孤身入虎穴。”李和平說,“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馬坊殲滅戰就是父親指揮的。當時,父親任八路軍太行二分區30團團長。馬坊鎮位于山西晉中地區,是通往太原、長治等五地的交通樞紐,日軍在此修築了堅固的堡壘。父親化裝成菜農,親自深入日軍馬坊據點偵察,率領82名突擊隊員突入據點,‘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將這個據點徹底鏟除。”
關于這場著名的殲滅戰,李德生將軍在回憶錄里這樣描述︰
1943年9月,我從129師769團調入太行2分區30團任團長。1945年1月,我代表30團主動請戰,再打馬坊,徹底除掉這顆“毒瘤”。為詳細了解馬坊據點內的地形、敵情,擬定最佳作戰方案,我決定親自進入據點進行現場偵察。開始,分區領導不同意,說︰“一個團長進日軍據點太危險了。”經再三請求得到批準。
對這次偵察行動,我提前幾個月就已開始準備。
這一天,我向房東借了身破舊棉襖、棉褲穿上,頭上扎條灰不溜秋的羊肚毛巾,腳上穿雙破了口的老頭鞋,臉上再抹點鍋灰,化裝成給據點送菜的農民。為了讓戰斗骨干也能了解據點內的情況,我挑選了一名連長、兩名排長、兩名班長和一名偵察員與我同去。
這一帶地形我早已看過多次,也掌握了進出據點的規律。一路走走停停,四面觀察,爬上山坡,直接走向據點運送給養的西便門。在據點內給日軍做飯的地下黨員翟富才,在西門外迎接我們。進門時,他對日軍哨兵說︰“慰問皇軍的聖戰,一點小意思的干活!”我馬上把裝著白面大餅的籃子提了提,彎腰向哨兵示意。哨兵一見白面大餅,伸手抓起就吃,邊吃邊說︰“良民,大大的好!”根本沒有檢查我就放行了。
返回途中,我邊走邊考慮作戰方案。要想拿下馬坊,只能采取偷襲的辦法打敵人一個冷不防。
我在全團抽調了82名精干靈活的干部戰士組成突擊隊。除現有武器外,每人還配備了一把大刀。突擊隊員集中起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戰前練兵。我們還準備了染成黃色的土布,用來掩蔽在敵人碉堡前我軍的行動;每人準備了棉襪子,以便走路時減少響聲……
3月4日下午,天空飄起鵝毛大雪。我立即下令部隊以急行軍向日軍馬坊據點進發。當晚10時,在地下人員接應下,突擊隊分別進入城堡東南面坡下3間廢窯洞內隱蔽起來。第二天當日軍開早飯時,劉佔才發出預定信號,突擊隊員分四路迅速沖向大門。尖刀班長羅西文手起刀落,劈倒了兩個哨兵,隨後我們很快佔領了衛兵室、東南角碉堡及電機房、伙房、馬廄等,並沖進士兵宿舍,同正在吃飯的日軍展開近戰。日軍小隊長鈴木和我拼起了戰刀,被我砍傷後活捉。激戰到下午1時,殲日軍數十人,生俘8人,繳獲小炮1門,輕重機槍各1挺,步槍數十支,槍炮彈90余箱,炸藥10余箱。是役,我軍傷亡10余人。
3月8日,延安《解放日報》在頭版發表題為《長期偵察和堅決突擊,太行我軍收復馬坊》的消息,並配發社論稱這一仗是典型的殲滅戰。
(责任编辑:曾丽飞)
- 相关阅读:
-
李德生将军长子眼中的父亲:“他是真正的五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