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有些烦躁,坐卧不安。入夜十分,因为不安,想借着上网来消除心中的烦闷。不料,一则噩耗从网上传来——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原委员,总政治部原主任,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沈阳军区原司令员,国防大学原政治委员李德生同志,因病于 2011年5月8日15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我悲恸地写下曾经的一段历程,放在我的博客里,为将军送行。
我与李德生将军之间的故事开始在他老人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那段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时期。1980年,我因工作表现突出,荣立了三等功。然而,就在元旦的那一天,因某领导对我有很私人的恩怨,一纸命令,将我从师机关打发到一个偏僻的炮兵团政治处任排职新闻干事。接到命令的那一天,我捂在被窝里哭了一场。的确,那时战友们都公认我陷入了被贬的恶劣处境。不过,我并没有沉沦,而是在寻找东山再起之路。
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出现了不适应症,“兵难带”就是那个时代军队面临的严峻挑战。于是,我从中发现了时代的需求,开始自学心理学,经过一年的努力之后,便用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兵难带”的问题。由于我的处境,只能进行“地下”研究,撰写《带兵心理学》。虽然遭遇了重重困难,但我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艰苦努力,书稿形成于1984年,我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寄了一份,请他们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审读。过后几天,一时心血来潮,斗胆地给当时的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寄了一份,我没有抱任何幻想,只是试试而已。没想到李德生司员很快回信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信中这样写道:
文显堂同志:
你寄来的《带兵心理学》书稿收到了,你写给我的信看过了。
你用五年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用业务时间写成了这本书稿。你这种刻苦钻研精神,勤奋写作精神,一心为部队建设做贡献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很值得称赞和学习。人贵有志,一个青年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理想,就能奋进,就会有所作为。在我们国家的四化建设中,在我们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很需要千千万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青年,这是我们伟大事业的希望所在。
你的书稿,我已请机关的一些同志看一看,他们有什么意见再同你具体谈。希望你继续努力,把它修改好,争取成功。
李德生
四月三十日
将军的回信,让我热血沸腾。也正是这封信,在部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但更多的是惊讶,谁都没有想到我会有这样的研究成果,更没想到会被李德生司令员所肯定所鼓励。原因很简单,我既没有专业知识背景,也没有积蓄多年的研究能力,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怎么会有这样的学识和城府。其实,那是被逼出来的反弹。
李德生将军的肯定和鼓励,让我重新获得了承认与成长的机会。当时,部队立即给我记了三等功,并调回师机关工作。不巧的是,1986年国防大学出版社在出版此书的时候,李德生调国防大学任政委,当我请他题写书名时,他欣然提笔挥就了“带兵心理学”几个大字。书出版以后,在部队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此之际,部队又我给记了二等功。随后,我被调到集团军政治部工作,后来又调总政治部工作。一路走来,如果没有李德生将军的那封鼓励信,可能没有今天的文显堂。
这段历程,这段故事,一直刻在我心间。李德生将军对素不相识的一位排职军官给予如此的重视,显示了他老人家对于后生的那种深深的厚爱,更显示了他老人家心系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崇高情操。
将军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传奇的戎马一生所铸就的精神永存!
将军,一路走好!
2011年5月8日深夜于北京
(责任编辑:曾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