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双百人物 > 苏区情缘 >

双百人物:刘伯坚在苏区的日子(2)

2011-04-13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作者:邹玉玲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刘伯坚,四川省平昌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26年在冯玉祥部任政治部部长。离开冯部后,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奉命留守赣南斗争

  1934年8月,刘伯坚调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驻在于都。同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刘伯坚奉命留守赣南,在中央苏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在红军出发的日子里,刘伯坚不分白天黑夜,战斗在于都河畔,指挥战士架设渡桥,以便部队顺利通过于都河。在河边,刘伯坚深情地与战友依依惜别,互道珍重。叶剑英后来曾赋诗怀念当年刘伯坚于都送别的情景:

  红军抗日事长征,

  夜渡于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

  荆卿豪气渐离情。

  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出发以后,蒋介石调集十几万大军包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和当时的中央分局领导人行动方针上的失误,根据地迅速缩小,环境日趋险恶,红军留守部队屡遭严重损失。到1934年11月,宁都、瑞金、于都、会昌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相继失守,国民党军对根据地人民实施疯狂的报复,大肆屠杀苏区干部和革命群众,烧毁人民房屋,抢夺人民财产。同时,敌人采取堡垒封锁政策将苏区分割为许多小块,企图将留下的红军包围在狭小地区,然后分区“清剿”。

  在这危急关头,刘伯坚提出疏散部队,以保存实力,开展游击战争以打击敌人的主张,但没有被中央分局领导人所接受。此时,在部队中,甚至在军区领导干部中出现了“悲观失望”的逃跑主义思想,还连续发生了几起惊惶逃跑的事件。12月中旬,部队攻占了安远县城,缴获约三千余担战利品。军区派供给部长袁瑶芳率领一排战士到安远押运回队,归途中,遇到少数敌人,袁瑶芳就惊慌失措地逃跑了,一排战士无人指挥,三千多担战利品轻易地被敌人夺去。刘伯坚对袁瑶芳惊慌逃跑事件十分气愤,当即草拟了一份《关于开展反惊惶逃跑与悲观失望的斗争的报告大纲》,供党的支部与小组会讨论。

  1935年初,中央分局和中央办事处以及赣南军区都被敌人包围在于都南部狭小地带。这时,中央分局书记项英接到遵义会议以后新的党中央“立即改变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使之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应”的指示。于是,分局做出部队分成数路,向外突围的决定。
(责任编辑:邹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