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苏红社区 > 红色视觉 >

亲历“九一八”的抗战老兵

2013-09-18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931年的9﹒18事变距离今天82年了!即使是当时出生的婴儿,今天也是耄耋老人了。但是,我们中国境内偏偏还有一位亲历9﹒18事变丧权辱国之痛的抗战老兵健在!他就是1909年出生,1925年参加东北军;1931年9﹒18事变当天,作为“东北讲武堂”11期的学生,正在排演节目的王景芳。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日本人把1931年的9﹒18事变叫“满洲事变”

  1931年的9﹒18事变距离今天82年了!即使是当时出生的婴儿,今天也是耄耋老人了。

  但是,我们中国境内偏偏还有一位亲历9﹒18事变丧权辱国之痛的抗战老兵健在!

  他就是1909年出生,1925年参加东北军;1931年9﹒18事变当天,作为“东北讲武堂”11期的学生,正在排演节目的王景芳。

  我方军从三年前开始采访王景芳老人。我认为,他的故事正如他的名字中的一个字,是亲历抗日战争全“景”的抗战老兵。我采访抗战老兵多年,历尽艰难、受尽委屈,是当今物欲横流社会中唯一“倒贴”劳动的人。而王景芳老人大名中最后一字,似一頂草帽扣在“方”字上面,算是些许慰问吧?这是我对采访对象很有好感的原因之一。

  9﹒18事变纪念日又要到了,我特意再一次提笔宣传这位健在的抗战老兵。

  1925年入伍,现在已经105岁的王景芳老人亲历了1931年的9﹒18事变。当时,他在东北军第三方面联军守备队一营二连,是已经当了六年兵的老兵了。由于考上军校,所以,此时的王景芳正在东北讲武堂11期步兵科学习。校长,是张学良。

  1931年的9﹒18事变,日本人叫满洲事变。日本人迅速占领了我国东北。

  上图为 1931年9月18日后,在长春的侵华日军关东军临时给警备司令部挂的牌子。

  长春,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伪满洲国的伪都。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9﹒18事变,翌日长春沦陷。1932年3月1,伪满洲国建国,3月10宣布“定都”长春,3月15日,改名为“新京”。

  作为东北讲武堂11期的学生,王景芳有写日记的习惯。 他这样写到:

  “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恰逢东北农历什么节,我和于振海同学赶排话剧,庆祝东北农历什么节。夜间十一时,正在讲去排练,忽听炮声!以军事常识判断,炮声自城西南日本站方向打来的。当时,奉天日本站有驻华关东军的一部。

  炮声越来越紧,弹着点好像在北大营一带。这时,东北讲武堂11期军校学员在忙乱中集合。由值星官指挥。(高级干部全回公馆住了)。由于是紧急集合,我们只着随身的衣服,打开军械库,每人发步枪一支,子弹五粒。

  军校有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但是,那是教学用的。值星官训话:

  “情况判断可能是日寇向我挑衅,学员们要镇静。全体暂到营房后面的北小山上集结,以观动静。北小山上是学员们经常去的野外训练场所。有标准的钢筋水泥防御阵地,(是教学用的)可容下一个营兵力的防御阵地。天亮时,我们再回学校。

  谁料想,这竟然是我们永别祖国大好河山的开始……,……。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1931年9﹒18事变前后侵华日军集结兵力的照片

  中国有13亿人口,“亲历9﹒18事变”的老人可能还会有。但是,作为东北军的老兵,作为身在沈阳、还聆听过日寇炮声的中国军人,只此105岁王景芳一人了。

  我采访王景芳老人,他常常为国土沦陷、同胞沦为亡国奴而伤心落泪。

  他还会很多当年的东北军的歌曲:

  九一八,平地起风波,小日本,领人马抢占我沈阳。杀的杀,抢的抢,老百姓遭了秧。——咿呀嘿!

  卢沟桥,二次又动刀枪,占了我黄河北,又占我扬子江。南京杀人几百万,首都变战场。谁人不伤心!——咿呀嘿

  105岁王景芳老人唱着,唱着,就唱哭了,老泪纵横。

  抗战老兵王景芳对我说:知道9﹒18吧?9﹒18是国耻日、国难日、是丧权辱国的标志!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1931年9﹒18事变侵华日军偷袭东北军北大营前夕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同时,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日本关东军占领我国东北以后厉兵秣马准备挑起更大的战事

  抗战老兵王景芳痛心疾首地对我说:“9﹒18事变前夕,东北军有20万人、日寇有2万人,相差十倍。可是,我们却失败啦!大踏步地向关里撤退!作为一个东北军老兵!作为一个东北人!——痛心疾首哇!——无颜见江东父老!”

  王景芳接着说:“9﹒18事变,中日双方都是常规武器。不像伊拉克战争,美军现代化武器,萨达姆是常规武器,悬殊太大……。我们那不叫退,我们叫逃跑!逃亡!兵败如山倒!——80多年过去了!我这个老兵还是想不通哇!为什么不打呢?——你当官的只管发话,我们当兵的打呀!”

  “九一八”事变前夕,在东北的正规军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总计约20万人。

  日军在东北的正规军已达1.5万余人。另外有在乡军人和警察等辅助部队约1万余人。总兵力约2.7万人。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满洲事变后中国东北军丢弃的大批武器弹药。

  东北讲武堂11期军校的学生王景芳回忆:我们东北军狼狈撤退后,日寇不费一枪一弹得到的武器有:飞机300多架,步枪约15万支,子弹300万发,迫击炮约600门,炮弹40万发。山炮、重炮、野炮250门,炮弹10万发,火药40万磅……。

  王景芳对我说,我们1931年就撤退到北平了。到了关内我们东北军才知道,敢情国军几十万大军在9﹒18事变前后正在南方和红军打仗!是大规模地围剿红军!痛心疾首哇!

  他们(关内蒋介石领导的国军)不打,我们(东北军)也不打!——耻辱哇!

  二,亲历西安事变

  我描写过亲历9﹒18事变的105岁的王景芳,题目叫《亲历抗战全景的抗战老兵王景芳》。

  我采访这个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用了很长时间,我很尊敬这个“多重性”的人物。

  1931年9﹒18事变之后,东北军奉命败退关内,王景芳随刘多荃的105师进驻北平。

  刘多荃1931年12月任北平绥靖公署卫队统带部少将统带,1933年任东北军独立第105师师长,1935年入陕围剿红军,1936年12月参加西安事变,并担任捉蒋行动总指挥。

  此时的王景芳副连长按照命令指挥所在连队包围骊山华清池。并且,与蒋介石卫队53人激战。由于蒋介石卫队用驳壳枪,而东北军用7.9毫米口径的汉阳造,所以,没有构成“战斗比例”;蒋介石卫队迅速被击溃。蒋介石本人跳窗逃跑。

  我采访王景芳老人时间跨度,将近三年之久。我发现王景芳老人对于西安事变的看法与众不同。他并不想就西安事变的任何相关采访话题“顺着我的意愿”回答我的提问,原因是:

  “抓国军的领袖,应该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为什么当成好事大力宣传呢?”

  “如果当时把蒋介石委员长打死了的话,什么局面会发生呢?他当时是自己打开后窗子逃跑出去了,若不如此,枪弹可不长眼睛呀……。”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王景芳回忆:西安事变中,东北军士兵把蒋介石卧榻的物品洗劫一空。为的是留个纪念。什么毛巾、毯子、枕巾、床单,杯子,牙刷、鞋子等。动机:有一点像今天的“某某到此一游”的留言;——留个念想。——留个炫耀。

  王景芳回忆:蒋委员长睡左面的床,从左面的窗子,跳窗而出。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同张学良的合影。

  西安事变之后,东北军被蒋介石瓦解。王景芳随部到华北一带。

  三,亲历沧州战役、台儿庄战役。

  卢沟桥事变前后,东北军已经被蒋介石瓦解、分化。王景芳所在部队并入华北某部。

  刚刚结婚,作为副营长的王景芳手拿(孙殿英盗慈禧墓后,挖出的剑,所赠王景芳使用)宝剑,指挥所部,在河北沧州,与侵华日军血战七天七夜。王景芳是目前中国大陆上,唯一一位参加过“沧州战役”的指挥官。

  王景芳老人,目前,还是唯一一位亲历台儿庄战役的指挥官。作为副营长的他指挥所部与侵华日军血战,身受重伤。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请各位看官看看2013年7月25日记者们所拍摄的视频资料。王景芳回忆:军号吹响了,几万中国军人端起上着刺刀的步枪,齐声喊杀!向日寇的阵地冲去!惊天地!泣鬼神!

  ——无数中国军人倒在了日寇的枪弹之下。——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地!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此照片,拍摄于2013年7月25日王景芳老人家中

  王景芳当着天津电视台的记者、北京晚报的记者和大家的面回忆:“我手拿望远镜想看看敌情,日寇一梭子机关枪子弹就扫射过来。我身中两弹!日寇是达姆弹,从肩膀打进去,从后背出来,把我的后背打出一个碗大的洞!我当时就昏死过去!”

  老人在摄像机前抑制不住悲怆的感情失声痛哭:“我身边的两个号兵,一个号目(司号兵头目)都当场牺牲了!他们跟我作战好多年呀!”

  看着105岁抗战老兵悲怆的哭诉,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王景芳老人失声痛哭:我身边的三位司号员都中弹牺牲了!他们跟我作战多年呀!

  王景芳回忆:“我的警卫员叫冯家祥,180的个头,河南新乡人。他当时匍匐在地上,像拽死狗一样,拖拉着我的一只脚,在日寇的枪林弹雨中,把我拖拽了下来。”

  王景芳说:“没有冯家祥,我活不到今天!我拜托各位,帮助我找一找河南新乡的冯家祥先生?我今年105岁,他比我小10岁。他今年应该95岁了。”

  四,1943年随40军军长庞炳勋降日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左为庞炳勋右为孙殿英,拍摄于1943年。

  1943年4月,日军抽调5万余人,“扫荡”太行山区。中旬,日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分成十几路,向庞炳勋防地扑来。各军防地先后被突破,庞炳勋部被日寇逐一击垮、击溃。庞炳勋带领集团军总部和四十军军部向深山区转移。

  4月29日晚,庞部在距陵川24公里的九连窑附近与日军发生遭遇战,总部人员大乱。

  转移中庞炳勋本来是坐在抬椅上的,战斗打响后,抬他的人不知去向,只有他和他的儿子庞庆振(时任总部参谋)以及两个卫士四位军事参谋、副官躲在了一个山沟里,与军部失去联系。此时,王景芳作为总部参谋在其中。庞炳勋一行,共八人。

  当夜,第四十军军长马法五集合被打散的总部和军部人员突围南下。

  第二天天亮后,庞炳勋发现敌人已经退去,部队也已经转移,自己成了光杆司令,便向东走,企图返回林县寻找部队,行至辉县三郊口附近时,又遇日军,在群众的引导下藏在半山腰上的一个山洞里。

  数日后,已投降日军的新五军军长孙殿英得知庞炳勋隐藏的山洞以后,立即报告了日本人。日军派了一个叫田中彻雄的少尉带领十余人,由孙殿英的秘书李国安带路,找到了庞炳勋。经过了一番讨价还价的谈判,庞炳勋于5月7日半推半就地跟随日本少尉到了日军所在地新乡,正式投降了日军。

  5月23日,汪精卫伪政府任命庞炳勋为伪暂编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在此期间,庞炳勋通过国军军统人员,曾经和蒋介石取得联系。

  蒋介石授意:“先委曲求全,图日后东山再起。”

  果然,抗日战争胜利前后,蒋介石重新启用40军庞炳勋部参加河南的受降日军活动。

  五,受降日军中唯一在世的中国将军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此照片,是1945年10月10日,在北平故宫太和殿受降日军的仪式上,孙连仲上将在受降仪式上指挥国军官兵,向国旗致敬礼的场面。

  国军40军副军长,王景芳陆军少将,是唯一一位存留在世的,1945年9月,在16受降区受降日军;并且,接受河南受降日军40个大仓库的唯一一位少将军衔的将军。其余少将以上的诸位将军,都已经告别历史的舞台,驾鹤西去,走进历史的书籍中。

  (作者调查:王景芳少将是40军军长庞炳勋自己任命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还没有铨叙的少将军衔将军。)

  受降日军时在北平的孙连仲,南京的何应钦。

  河内的卢汉,广州的张发奎,汕头的余汉谋。

  长沙的王耀武,南昌的薛岳,杭州的顾祝同。

  上海的汤恩伯,汉口的孙蔚如,徐州的李品仙。

  济南的李延年,洛阳的胡宗南,许昌的刘峙。

  太原的阎锡山,归绥的傅作义,台北的陈仪。

  六,王景芳回忆与二战将领的交往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在南岳干训班时,叶剑英是教导主任,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的王景芳任沙盘教研组组长。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在交换战俘40军军长马法五时,刘伯承将军劝王景芳代表“到共军这边来吧!”

中间穿长袍者,为40军军长马法五。马法五旁边,是刘伯承将军。照片前排左一,为邓小平政委。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1945年9月9日上午 9时﹐何应钦在南京陆军总部大礼堂主持受降典礼﹐冈村宁次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向中国政府投降。

  王景芳回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来见降日的庞炳勋。我在旁边作陪。

  冈村宁次会中文,他说:“庞炳勋将军英勇善战,1938年打败皇军的劲旅板垣师团!”

  庞炳勋哈哈一笑,说:“好汉不提当年勇,胜败乃兵家常事。中国的《三国》里的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还有走麦城之时。更何况我呢?”——冈村宁次听了也哈哈大笑。

  1938年3月10日,坂垣师团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支援下,向临沂猛烈扑来,庞炳勋部的阵地一片火海。广大爱国官兵不怕流血牺牲,打退了日军的多次冲锋,顽强地坚守阵地,顶住了坂垣师团的进攻。对于这次阻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敌军穷数日的反复冲杀,伤亡枕藉,竟不能越雷池一步。当时随军在徐州一带观战的中外记者与友邦武官不下数十人,大家都想不到一支最优秀的‘皇军’竟受挫于一不见经传的支那‘杂牌’部队。一时中外哄传,彩声四起。”

  七,解放后王景芳以蹬三轮为生

亲历9﹒18丧国辱权之痛的抗战老兵

2013年7月浙江企业家裘黎阳先生等探望了抗战老兵王景芳

  1948年,王景芳率部在青岛起义。1948年,当国军上级指令他从青岛撤退去台湾(当澎湖列岛司令)的时候,他第一次违反了军令,选择了留在大陆。脱下戎装,经当时青岛市军管负责人谭希林(1955年中将军衔)的批示,举家迁到了北京。

  解放后,王景芳以蹬三轮为生。

  我采访王景芳,问他来北京生活的最初意图?

  王景芳回答:想到北京去找他的老教官叶剑英,心想也许会给安排一官半职的。谁知,见叶剑英比登天还难。而且,1950年就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的登记了。

  王景芳开始投资在门头沟开煤矿。那时,在“矿主”的契约里,他什么也没有写。凡是写上尊姓大名的,作为“大地主、大资本家、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都被镇压了。

  只有蹬三轮、拉排子车、赶大车,扛大包,是临时工、领日工资,不用登记。

  现在,105岁王景芳老人还在租房子居住。前不久,因为医院要押金,王景芳交不起,只好在家忍耐。2013年7月,浙江企业家裘黎阳先生探望了亲历抗战全景的老兵王景芳,并送上慰问金。王景芳老人高兴地说:“你们这是雪中送炭啊!”

  此情此景,天津卫视人物纪录片《中国人》栏目组全程采访、录像。

  为纪念9﹒18事变发生82周年,写此文。以纪念千千万万为国牺牲的中国军人。同时,歌颂千万还幸存的抗战将士们。


(责任编辑:陈翠琴)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