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柔情张云逸:执子之手共患难

2009-09-23  本文来源于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他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军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十大将领之一,是中央军委确定的我军33名军事家之一。

  他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军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十大将领之一,是中央军委确定的我军33名军事家之一。他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与邓小平同志一起发动和领导了百色起义,创立红七军,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提起张云逸,人们印象中多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大将,却鲜有人了解他对家人绵长深厚的亲情,他照顾病中的妻子细致周到,是儿子心中最敬重的父亲。

  张云逸有两位妻子。第一位妻子王碧珍,是1914年他从军校毕业后被派回海南期间结的婚。王氏是一位厚道贤淑的海南文昌女人。

  结婚后,张云逸戎马倥偬,家里难得着边。守在广州家里的王氏也常常忐忑不安,成亲好几年了,只生养了一个女儿张琼。没有儿子成了王氏的一块心病。深受旧礼教“熏陶”的王氏认为不能为张家续香火是最大的不孝和缺憾,便自作主张给丈夫纳妾。

  “公鸡”代夫拜堂娶妻张云逸的大儿媳王婷从张云逸女儿张琼处听说过将军的婚姻故事,“姐姐(指张琼)说,阿娘(指王氏)是在带她去理发店剪发时认识母亲韩碧(原名韩碧珠,革命后改名)的。”

  碰到文昌小老乡,王氏觉得与韩碧特别投缘,经常找她聊天。聊天中王氏得知,韩碧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幼时家里穷到甚至要和父母沿街乞讨。父母病逝后,韩碧便跟着一位远亲离开家乡到广州闯荡,掌握了一手漂亮的理发技术,从此便在广州以理发为生。

  后来王氏与韩碧的感情越来越好,变得无话不谈。有一天,王氏突然和韩碧说了自己的心病,并诚恳地提出希望她嫁给张云逸“做小”。韩碧听到这突如其来的请求,十分惊讶和恐慌。当时她没有马上给王氏明确答复。长期的飘零动荡,韩碧也希望有一个安定的港湾停靠。过了几天禁不住王氏再三游说,韩碧终于松口答应了这桩婚事。

  “母亲韩碧嫁进张家,是在阿娘没有告诉父亲的情况下,先斩后奏的。”王婷说,娶亲这日,王氏没有声张,不摆宴席,只是选定了良辰吉时让女儿张琼一手抱着一只大公鸡(代表着张云逸),一手与韩碧各牵着一个红色的绣球,由她本人当主婚人,举行完再简单不过的拜天地、拜祖宗、夫妻互拜的婚礼仪式,吃完象征喜庆的婚宴,韩碧就算嫁进张家门了。这一年是1923年,韩碧刚满19岁,张云逸31岁。

  不离不弃患难妻返回广州看病的张云逸,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韩碧见面了。突然在家里看到一位陌生的女子在做饭,张云逸感到很奇怪。王氏把事情原委讲了一遍。王婷说,“姐姐(张琼)还记得,当时父亲很生气,本打算不认这门亲事。可阿娘把自己没有儿子的心病说了一遍。接着又跟父亲讲道理,如果把韩碧送走,她又没有家,另外,虽然韩碧没有入洞房,但她已经行完了礼,算是张家的人了,再嫁也很难。两难之下父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广州治病期间,在王氏的“精心”安排下,韩碧天天去给张云逸送饭送菜。两人接触多了,张云逸了解了韩碧的身世,对她既同情又佩服,开始喜欢她的干练和聪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张云逸接受了这位妻子。

  嫁给张云逸这位革命军人,就注定了要过聚少离多的日子。张云逸经常在外打仗,与妻小相聚时间很短。就连见到韩碧为他生的儿子张远之,也是在其出生后的几个月。1929年,张云逸奉命去广西开展革命工作,一别又是数年。王氏与韩碧带着儿女,冒着生命危险,隐蔽在广州等待张云逸的消息。她们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王氏照顾家里,韩碧每天去理发店打工赚取生活费。不幸的是,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飞机轰炸广东清远时,王氏在逃难中被流弹击中身亡。韩碧只得独自一人挑起家庭的担子。

  1937年年底,在亲友多方帮助下,张云逸才找到韩碧母子俩,得知了王氏死于战火的消息。张云逸把韩碧母子接到香港后,韩碧开始协助他做党的秘密工作。半年之后,张云逸奉命离开香港返回延安,韩碧母子未能随行。1939年,韩碧和张远之奉命离开香港,到新四军的张云逸身边工作。1940年,在离开新四军军部去往与张云逸团聚的路上,韩碧母子遭到国民党无理扣押。经过多方活动,7个月后,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才释放了韩碧母子,一家人总算团圆了。从此,韩碧就跟着张云逸走南闯北,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

  “解放后,稳定的家庭生活因母亲突患的精神分裂症而变得不平静。”王婷回忆。

  1953年底,韩碧进入妇女更年期,情绪波动特别大,这本属正常现象,只是韩碧曾受过关押折磨和战友惨死的精神刺激;再加上战争期间1岁的女儿因无药医治,病死在怀中的事情,曾令她几乎精神失常。此时韩碧又收到文昌老家胞弟的来信,他在土改中被定为地主成分。沉重的精神负担折磨着韩碧,久而久之终于爆发了。韩碧被送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韩碧在医院吃药静养时,组织上专门从上海请来名医,经过治疗后便被送回家中疗养。

  “但是母亲的病时好时坏,有时甚至会在夜里跑去父亲那里大吵大闹,严重影响了父亲的休息与工作。那时,不少人好意劝说父亲把母亲送到精神病院去。但父亲始终不肯。”王婷说,“父亲认为,把母亲送到医院那种陌生的环境对她的病不好,反而是留在家里,有他和儿孙们的陪伴,亲人的关心和体贴有助于母亲的康复。”

  韩碧发病时,张云逸从不发火,而且只要有时间,他总会陪着妻子去散步,陪她说话,带着小儿子和大孙子陪她玩耍。医生也经常来家里给韩碧看病检查,吃药治疗。渐渐地,韩碧犯病的间隙期越来越长了,情绪也相对稳定多了。也许是伟大的爱情力量在起作用,在张云逸的精心照料下,两年后,韩碧的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1956年韩碧又重新穿起军装,被分配到总参管理局工作,后来一直担任张云逸的生活秘书。

  “好男儿自己闯天下”

  在海南日报记者的想象里,像张云逸这样级别的一位大人物,当时家中的生活应该是很不错的。但是王婷的述说完全颠覆了这个想法。

  “父亲拿的工资在当时来说的确很高,和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样,拿三级工资(当时全国最高工资)。但是,家里的钱总是不够用,因为父亲不但把他守寡的两个姐妹接到家里来照顾,还出钱资助烈士子女和家乡几个自幼失去父亲的堂侄读书,隔一段时间还买大批的书籍给家乡的学校寄回去。”王婷说,“后来有一次父亲的秘书跟我聊起这事时,说都不知道已经寄了几次了,可见父亲寄出去的书籍量一定很大。”

  “父亲爱整洁,外出时很注意军人仪表,平常在家衣着就非常朴素。衣服、鞋袜破了,补了又补。他经常自己洗内衣、袜子,还有碗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了能让全家都养成艰苦朴素的好风尚,“父亲还亲自提笔写了各种各样提醒的短语贴在家里醒目处,比如灯的开关处会有‘随手关灯’字样,厨房里则贴上‘有时需做无时想,莫到无时想有时’、‘节省要在囤尖上节省,不要到囤底才节省’等字样。”

  张云逸对身边的亲人要求非常严格,常教育他们不要有特权思想,不要搞特殊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张云逸的小儿子张光东从青岛转学刚来北京时,他就不同意孩子舍近求远到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入学,他说,“这附近就有北池子小学,让光东和老百姓的孩子一起学习。”还有他用的汽车,张云逸严格规定这是办公用的,自己所有的家属都不能私用。全家老小都自觉地遵守这个规定,就连他的夫人韩碧有事外出,也都是坐公共汽车。(《张云逸大将画传》

  张云逸对儿孙们既严格又关心疼爱。王婷还记得,有一次单位放假时她回家休息,刚好碰上张云逸也忙完回家。在聊了几句之后,张云逸就非常关心地对她说,“王婷,你的脸色很不好,是不是没休息好还是没吃好,趁在家的时候多休息,吃点有营养的东西。”事隔多年谈起此事王婷仍然很感动,“父亲平时工作那么忙,他自己的身体都需要人多关心。没想到在繁忙的工作之后父亲还这么细致注意到我的健康状况。”

  王婷说,“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跟在父亲身边长大的,老人家对孙儿非常疼爱。大儿子张晓龙参军后,发现部队的食堂和仓库里有很多老鼠糟蹋粮食,就写信给家里要求帮忙买些鼠夹。父亲收到信后非常高兴,叫身边的工作人员买了许多鼠夹给晓龙寄去,还写信表扬了他。”

  “好男儿自己闯天下”,这是张云逸送给儿孙们的座右铭。“父亲一生中值得我们奉为楷模的事迹太多了,他是世界上最值得敬重的人。”每每忆及父亲张云逸,大儿子张远之都会这样说。

(责任编辑:林斌)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