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独家揭秘 >

邓小平为什么“怕”回老家?

2011-08-01  本文来源于人民网-强国博客    作者:草木有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生在四川广安。然而,自16岁“少小离家”,就再也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生在四川广安。然而,邓小平自16岁“少小离家”,直到1997年逝世,就再也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

  广安百姓传说

  据邓小平家乡的老人们讲,邓小平的属相是“龙”,他是从广安经渠江到嘉陵江,再到长江进入大海的,“龙”归大海是不回头的。不过这只是传说而已。邓小平家乡还流传着另外一种更离奇的说法,“邓小平的祖母戴氏在世时,曾经救济过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为了报答他的祖母,便在离邓家不远的佛手山,给他家选了一块墓地,可以让邓家出一个大人物,但这个大人物不能回家。”这些说法既无科学依据更无法进行考证,只是坊间传闻而已。

  牌坊村沉浮

  广安市向北7公里,是邓小平的故里———协兴镇牌坊村。

  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有一本新修订的牌坊村《邓氏家族分谱》。族谱记载,邓家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明洪武13年(1380年),邓家先祖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之职入蜀,安家广安。到邓小平的父亲这一代,邓家已经在广安繁衍了18代子孙。

  据邓家族谱记载,邓家有过辉煌的族史,迁入此地后,邓家第12世孙邓时敏,1745年官至大理寺正卿。告老还乡后,被清政府授于通奉大夫。为表彰他的德行,嘉庆皇帝下旨为其家乡赐造了“神道碑”和“德政坊”。牌坊村因此得名。

  牌坊村在文革前后曾经三次更名。

  1958年“大跃进”时,全国刮起“共产风”、“浮夸风”,牌坊村也随之改名为“伟大大队”。1962年,刘少奇和邓小平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实行“三自一包”。“伟大大队”又改回牌坊村。1966年文革开始,邓小平的头上戴上“党内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牌坊村又变成“反修大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主持工作,牌坊村又恢复了原名。

  家乡人的邀请

  实际上,从20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邓小平曾经先后9次回过四川。可是每次总是来去匆匆,始终没有回过广安老家。

  1978年1月31日,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接到四川省委打来的电话:“中央有一位首长来四川视察,县委的同志可以带点土特产过来。”邓欲治心里想,是不是小平同志回来了?虽然一时不能确定,他还是带上小平同志爱吃的土特产:白市柚、锦橙广柑、广安大曲等。当邓欲治等人到达成都时,就在《四川日报》上看到了邓小平到达成都的消息,邓欲治就和同事们商量,能不能利用这个机会请小平同志回老家一趟。他们找到邓小平秘书:“我们是从小平同志的家乡来的,想单独见见小平同志”。秘书回答说:“现在没空,等一等吧。”没想到,午饭后,邓欲治等被告知:“小平同志下午四点接见你们。”下午四点,邓小平和妹妹邓先芙、夫人卓琳在宾馆会客厅接见了邓欲治一行。邓欲治也在向小平同志汇报了家乡的情况后,向小平及夫人卓琳提出:“家乡人民都希望邓副总理回广安看看。”

  出人意料的是,邓小平没有说话,站在一旁的卓琳连忙接过话:“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父老乡亲表示感谢。” “回到成都,就等于回到家了嘛!”

  1986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四,四川省委通知广安县委:“小平同志来成都过春节,要见家乡代表和他的舅父母。”第二天上午10点,邓小平和王震在宾馆会见了专程过来的广安县委县政府的同志已经小平的舅父舅母一行。寒暄之后,他们提出请小平同志回家看看。王震说:“小平工作特别忙,恐怕没有时间。小平同志没有像上次那样一言不发,他说:“请你们回去代我向家乡人民问好。”大家仍不甘心,又向卓琳提出请求,卓琳说:“他很忙,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责任编辑:邹玉玲)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