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林伟

2009-10-06  本文来源于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我的父亲林伟1914年8月出生在福建武平县一个贫农家庭,17岁参加革命,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从事过作战、通信、机要、测绘、政工和院校等方面工作,在总部、军区和军兵种工作过,并到军事学院学习。他大部分时间是从事通信工作,为我军通信事业的发展付出大量心血,作出重要贡献,曾荣立两大功。新中国成立不久,他作为军队代表列席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亲耳聆听了毛泽东主席致的开幕词。他还当选为北京市第一、第二届人民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副主任,1979年1月因病逝世。 战友的回忆 70多年前,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中国工农红军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和无数艰难险阻。我父亲也亲身经历了长征,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在长征途中,在红九军团的战斗岁月里,他留下了宝贵的记录《长征时期的行军漫记》。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涂通今将军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曾和我父亲一起在红九军团工作。由于有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共同经历,涂伯伯对父亲写的《长征时期的行军漫记》情有独钟。他说:林伟同志留下的《长征日记》,都是他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在行军作战的艰苦环境中,除了完成自己的繁重任务外,持之以恒写下来的。记得有一次,我和林伟同志都住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病房,在交谈中,他把他写的长征日记给我看了,我感到这是一部非常可贵的资料,基本上是一部历史事实的记载,完全可以反映红九军团的英雄业绩。 2004年夏天,我去看望一位曾与父亲在晋冀鲁豫军区一起工作的老战友、老红军,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原副局长马然,他已85岁高龄,身患多病,但看上去精神很好,也很健谈,他深情地回忆起当年与父亲一起建立邯郸广播电台时的情景,他说:1945年,我在晋冀鲁豫通信学校任职,第二年在局长兼政委林伟、机务工程主任王士光主持下,我和其他同志参加了邯郸广播电台的改装任务,该电台在1947年4月接替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任务。林伟同志作为接受任务和具体组织领导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群策群力,顺利完成任务。我和林伟及部分战友在1947年8月光荣立功,并受到晋冀鲁豫军区滕代远副司令员等首长的接见。 2004年8月,是父亲诞辰90周年,他在南京军事学院的老同学、第二炮兵原司令员李水清写了一篇题为《亲密的战友 高尚的品德》的纪念文章。文章提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林伟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但他那高尚品德、优良作风、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我和林伟同志相识在1952年8月,当时我们同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并且在学文化课时又在同一个班。他年长我3岁,也是一名老红军。在两年的同窗生活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后来我们又同在青岛不同的岗位工作。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友谊与日俱增,他既是一位宽宏大量的老大哥,同时又是一位亲密的同学和战友。他思想敏锐,勤于思考,好学不倦。在学习期间,他经常组织大家一起共同研究学习内容。他数学比较好,课后和业余时间经常辅导我们学习,使我们进步很快。有时我们也经常在一起拉家常,谈工作,搞一些文体活动等。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原副院长王强回忆起父亲于50年代后期在青岛创建海军通信学校的有关情况时说:1957年9月,海军通信学校成立,林伟任校长,我任训练部长,后任副校长。通校在林伟等几位老红军领导下,首先从培养政治思想作风入手,打好各方面业务基础,使全体人员意志奋发,朝气蓬勃,心情舒畅,站好岗,努力为培养海军通信干部而尽力。他是全校惟一的少将,但对人很诚恳,一切以身作则。沙岭庄

  我的父亲林伟1914年8月出生在福建武平县一个贫农家庭,17岁参加革命,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从事过作战、通信、机要、测绘、政工和院校等方面工作,在总部、军区和军兵种工作过,并到军事学院学习。他大部分时间是从事通信工作,为我军通信事业的发展付出大量心血,作出重要贡献,曾荣立两大功。新中国成立不久,他作为军队代表列席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亲耳聆听了毛泽东主席致的开幕词。他还当选为北京市第一、第二届人民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副主任,1979年1月因病逝世。

  战友的回忆

  70多年前,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中国工农红军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和无数艰难险阻。我父亲也亲身经历了长征,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在长征途中,在红九军团的战斗岁月里,他留下了宝贵的记录《长征时期的行军漫记》。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涂通今将军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曾和我父亲一起在红九军团工作。由于有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共同经历,涂伯伯对父亲写的《长征时期的行军漫记》情有独钟。他说:"林伟同志留下的《长征日记》,都是他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在行军作战的艰苦环境中,除了完成自己的繁重任务外,持之以恒写下来的。记得有一次,我和林伟同志都住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病房,在交谈中,他把他写的长征日记给我看了,我感到这是一部非常可贵的资料,基本上是一部历史事实的记载,完全可以反映红九军团的英雄业绩。"

  2004年夏天,我去看望一位曾与父亲在晋冀鲁豫军区一起工作的老战友、老红军,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原副局长马然,他已85岁高龄,身患多病,但看上去精神很好,也很健谈,他深情地回忆起当年与父亲一起建立邯郸广播电台时的情景,他说:"1945年,我在晋冀鲁豫通信学校任职,第二年在局长兼政委林伟、机务工程主任王士光主持下,我和其他同志参加了邯郸广播电台的改装任务,该电台在1947年4月接替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任务。林伟同志作为接受任务和具体组织领导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群策群力,顺利完成任务。我和林伟及部分战友在1947年8月光荣立功,并受到晋冀鲁豫军区滕代远副司令员等首长的接见。"

  2004年8月,是父亲诞辰90周年,他在南京军事学院的老同学、第二炮兵原司令员李水清写了一篇题为《亲密的战友 高尚的品德》的纪念文章。文章提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林伟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但他那高尚品德、优良作风、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我和林伟同志相识在1952年8月,当时我们同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并且在学文化课时又在同一个班。他年长我3岁,也是一名老红军。在两年的同窗生活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后来我们又同在青岛不同的岗位工作。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友谊与日俱增,他既是一位宽宏大量的老大哥,同时又是一位亲密的同学和战友。他思想敏锐,勤于思考,好学不倦。在学习期间,他经常组织大家一起共同研究学习内容。他数学比较好,课后和业余时间经常辅导我们学习,使我们进步很快。有时我们也经常在一起拉家常,谈工作,搞一些文体活动等。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原副院长王强回忆起父亲于50年代后期在青岛创建海军通信学校的有关情况时说:"1957年9月,海军通信学校成立,林伟任校长,我任训练部长,后任副校长。通校在林伟等几位老红军领导下,首先从培养政治思想作风入手,打好各方面业务基础,使全体人员意志奋发,朝气蓬勃,心情舒畅,站好岗,努力为培养海军通信干部而尽力。他是全校惟一的少将,但对人很诚恳,一切以身作则。沙岭庄无正规教学楼,所有干部宿舍只有公共卫生间。林校长住在平房中一间小房子,既是办公室,又是卧室,吃在学校大食堂。全校只有一辆公用小车,用于接送来宾和科研工作。林校长一条背包绳都不用公家的,难能可贵。他常用长征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全体教职员工和学员。在他的影响下,干部从不白吃白占,全校廉洁奉公,站好岗位,敬业作风也就培养起来了。学生们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教员们勤奋备课,全校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时,海军通信学校开展了与外军的交流,学校聘请了几位苏联专家担任校长和一些专业的顾问,并设立外国留学生班,为越南、朝鲜、柬埔寨等国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父亲曾留下一枚刻有"1959年10月1日胡志明赠"字样的中越友谊纪念章。

  1960年3月,中央军委任命父亲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副主任。据说他的任命是前任通信兵部主任、四机部王诤部长推荐的,当时海军萧劲光司令员很不情愿,希望他能留在海军工作。父亲调到北京,来到通信兵部,环境并不陌生,有许多他过去的战友和同事。他分管司令部工作和院校建设。通信兵是一个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兵种,有多所直属院校。他一到通信兵部,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经常很晚才回家。他当过学员、班主任和校长,对院校工作很有经验,他以刘伯承元帅为楷模,非常热爱教育事业,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经常深入部队和院校,狠抓部队训练和院校教学改革。他十分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在不断增加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他精心组织,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和充实师资力量,他大力倡导和推广电化教学,狠抓试点建设和技术革新。在当年召开的通信兵电化教学现场会议上,各直属学院分别展出了多项教学革新成果,总结交流了教学改革经验,促进了院校全面建设。

  退而不休的父亲

  由于战争年代多次负伤,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到北京后不久就患上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可是,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为了事业、为了工作可以不顾一切。实际上他到通信兵工作了3年就病倒了。他认为既然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就应当让位。1963年,组织上批准他离职休养。此后,他脱离紧张的工作,过上了离休生活。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松懈,爱学习的习惯始终没有改变,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按时起床,坚持听广播、读书、看报、记笔记,收集整理各种资料。他有许多笔记本,上面记载着国内外许多大事,国家重要建设成就,农业、工业、科技、外交、军事及各国情况等方面的综合数据。正因为他一贯好学上进,学识比较渊博,加上他热情好客,在离休后多年,家里仍客人不断。他与客人之间话题很广,对生活充满乐观,很多人感觉不到他已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且重病缠身。一些人认为他是知识分子干部,其实他参加红军时只上过几年小学,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勤奋和不懈努力取得的。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