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新闻 > 人物访谈 >

老战士都志成:我的党龄70年

2011-07-14  本文来源于三峡晚报    作者:王永胜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宜昌军分区原司令员都志成,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建党90周年,恰好是他入党70周年。昨日上午,记者在城区东山军休所一处幽深静谧的小院中,找到已86岁高龄的都志成。虽已满头白发,听力略有下降,但谈起当年戎马生涯,都老激情不减。

老红军

  15岁,离开银匠店,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16岁,急行军中,火线入党;26岁,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29岁,防空洞里举办婚礼;40岁,亲身参与原子弹试验.落户宜昌后,他又指挥修建了东山大道、鸦官铁路。宜昌军分区原司令员都志成,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建党90周年,恰好是他入党70周年。昨日上午,记者在城区东山军休所一处幽深静谧的小院中,找到已86岁高龄的都志成。虽已满头白发,听力略有下降,但谈起当年戎马生涯,都老激情不减。

  16岁火线入党

  1940年,15岁的都志成在家乡河南省清风县一个银匠店里当学徒。单调枯燥的生活,让他颇感乏味。当年2月,一队八路军的到来,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一次,都志成盯住两个站岗的战士仔细观察。“小鬼,你多大了?”看着他好奇的眼神,一位战士发问。“我15岁。”“会写字吗?”都志成点点头。“那把你名字写来看看。”都志成随即捡来一支竹签,在地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恩,不错。愿意参军吗?”这句话,正中都志成下怀。当天,他便离开银匠店,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1941年,都志成亲历了一次18个昼夜的急行军。“那时,营长要找一个警卫员。识字的我,自然成了最佳人选。”都志成说,按照规定,警卫员必须是党员。因此,在经过简单申请审查后,他在急行军路上火线入党。“我记得申请书就是简单的两句话,也没有宣誓,但心里却觉得神圣得很。”

  听刘少奇讲党课

  1941年秋,都志成跟随涟水独立团政委朱世金赴华中根据地党校学习。期间,他被调到党校警卫排,担任保卫任务。

  “论资格,我们这些年轻战士不够听课级别。但因为我们承担保卫首长的特殊任务,所以偶尔能蹭课听。”一次,少奇同志来讲课,都志成便借口给朱政委送水,一睹首长风采。

  “他穿一身洗得灰白的衣服,脸庞清瘦,双眼有神。站在土堆上,左手叉腰,右手半举。说起话来,掷地有声,滔滔不绝。”都志成回忆,他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少奇说每个党员都不能失去对新事物的知觉。“这话到现在,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和文化教员喜结伉俪

  1951年3月,时任第二野战军四十五师训练科副科长的都志成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他邂逅他一生的知心伴侣。

  “一到朝鲜,我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十分艰苦。”都志成回忆。1953年,朝鲜战场停战后,都志成回到司令部。在这里,他认识了司令部里的文化教员,来自山城重庆的女战士蒋承蓉。经上级同意后,两人于1954年3月举行了一场标准的“战场婚礼”。

  婚礼地点设在一个简陋的防空洞里。没有什么点心,只有少量从祖国运来的慰问糖果招待来宾。婚礼上收到的唯一一件礼物,是军队组织管理处的何处长送来的一些山楂果。没有床铺和棉絮,就在木板上随意垫上了一些树叶和稻草,当做新床。自那以后,两人辗转于孝感、南京、罗布泊、武汉等全国各地,并最终定居宜昌。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二人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直至今日。
(责任编辑:邹玉玲)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