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红色新闻 > 苏区新闻 >

进村赶考:苏区干部好作风回来了

2013-08-14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作者:江西日报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仲夏季节,怀着对瑞金红色故都的向往和对赣南苏区优良作风的追索,我们调研组一行来到江西赣州,深入市县乡镇,与干部群众攀谈交流,就赣州市正在开展的“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以下简称“三送”)工作进行调研,颇受教育和启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于7月11日再访西柏坡,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两个务必”,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的新课题。赣州市正在开展的“三送”活动,正是这种“赶考”的生动实践;《求是》杂志总编室调研组的文章,对此作了生动的阐释。本报今予转载,以飨读者。

  仲夏季节,怀着对瑞金红色故都的向往和对赣南苏区优良作风的追索,我们调研组一行来到江西赣州,深入市县乡镇,与干部群众攀谈交流,就赣州市正在开展的“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以下简称“三送”)工作进行调研,颇受教育和启发。

  现实需求:呼唤苏区干部好作风回归

  赣州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片土地为我们党孕育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光辉著作,集中阐述“群众路线”的思想,郑重提出“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正是将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提到议事日程,苏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形成了“真正的铜墙铁壁”。由此而衍生的“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至今广为传唱,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

  站在瑞金群众广场,巨幅石碑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几个大字赫赫醒目。历史是一面镜子,置身这面大镜子前,我们心潮澎湃。赣州、瑞金市委组织部的同志们介绍说,新时期,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和党员干部队伍新老更替,党员干部作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干部长期浮在上面、脱离群众,“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不少干部热衷于“广播里有音,电视上有影”,群众中却难觅行踪;一些干部宗旨观念淡薄,庸懒散奢、办事不公,干群关系时有紧张,干部与群众之间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墙。要搞好干群关系,就要拆掉这堵墙,架起干群连心桥,在党的群众路线发源地率先实现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回归,这是赣州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基于这种认识,2010年12月以来,赣州市以“三送”工作为抓手,深入推进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送政策”,立足宣传、解惑,着重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原原本本把政策交给群众;“送温暖”,立足排忧、解难,着重解决感情不沟通的问题;“送服务”,立足发展、致富,着重解决宗旨不落实的问题。两年多来,“三送”工作扎实推进,效果明显。

  直接、常态、全覆盖:党员干部走到了群众中间

  密切联系群众不能喊在口头,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在实际行动中。“三送”工作以直接、常态、全面联系群众为特点,为新时期群众工作找到了抓手,提供了载体。

  通过机关干部挂点联系、下派干部驻村联系、乡镇干部分片联系,做到干部人人都有联系户、群众户户都有结对干部、村村都有驻村工作队,实现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两年多来,赣州市、县、乡三级干部每人结对若干户群众,每年至少两次深入自己的联系户家中,做到“三必问”:每月至少一次电话、短信联系问候,逢年过节和家人生日必问候,遇灾害性天气必提醒问候,真正把群众当成家人、亲戚关怀牵挂。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长期脱离农村的干部、后备干部轮流到村(社区)长年驻点包村,做到“五必访”:有红白喜事必访、有思想问题必访、有生活困难必访、有灾病发生必访、有矛盾纠纷必访。对“两红”人员(在乡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贫困户、失独家庭、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家庭、信访户等实行重点联系。

  为保障“三送”工作常态化、可持续,赣州市围绕“怎么服务”、“怎么监督”、“怎么评判”等关键环节,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单位联系点、干部联系户长期不变。在联系户家中张贴“联系牌”,公布干部的姓名和联系电话;记好“民情日记”,由群众签字认可。每年度在群众中对干部进行群众工作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记入个人档案,干部选用考察,必须延伸到驻村点,过群众关。

  直接、常态、全覆盖,“三送”工作不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也不再是“一窝蜂”、走过场,党员干部与群众实实在在地联系起来了。

  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赢得了民心、凝聚了力量

  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最重、摆得最高,挂在心上、落到实处,科学执政、长期执政才有持久动力,才能永续生机。

  “三送”工作以来,干部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任务融入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好事50多万件,硬化村组公路2500多公里,修建水渠1800多公里,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10.6万户,解决99.37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一家一户的个案问题;有的是群众集体受益的小型公益项目。“三送”干部各显神通,整合资源、筹集资金,给基层和群众“雪中送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满意度大大提高。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夯实于群众的自觉创造。“三送”工作中,干部们创新工作方法,抓好村民理事会、合作社等群众组织建设,把政策送给群众掌握、把规划交给群众评判、把意见呈给群众讨论,把资金划归群众管理,引导群众用民主协商的办法管理好自己的事务,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聚民心、开民智、靠民力,才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同一条板凳拉家常:无形的墙不见了

  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马厩里养不出千里战马。干部学会说群众的话、走群众的路、暖群众的心,在全方位、复合式的锤炼中才能成长成才。调研中我们发现,“三送”工作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别开生面的“进村赶考”,并交出了人民满意的答卷。

  干部下基层切身体验乡土之亲、稼穑之苦、百姓之难,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角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宗旨观念明显增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多了,“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少了。许多干部过去做群众工作不知从哪里下手,不会沟通、不能对话,现在能与群众同一条板凳拉家常、同一张桌子吃饭;能自觉以群众视角看待分析问题,善于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群众工作能力整体提高。

  “三送”工作中,干部天天走村串户、上门服务,群众的大事小情有人管、有人办、有回音,大家形象地说,对留守老人,“三送”干部是孝顺“子女”;对外出务工人员,“三送”干部是贴心“后卫”;对困难户,“三送”干部是信得过的人……党群干群之间那堵无形的墙不见了,群众由衷感叹: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责任编辑:徐科军)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