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苏红时评 >

“走转改”中来一场寻美运动

2011-11-09  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易艳刚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打开电脑、打开电视、打开报纸,各种坏消息有时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它们在我们的眼睛前蒙上了一层灰幕,客观上影响了我们对现实社会的判断。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虽然罗素的这句箴言常常被人们引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自己的双眼来发掘生活中的美。打开电脑、打开电视、打开报纸,各种坏消息有时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它们在我们的眼睛前蒙上了一层灰幕,客观上影响了我们对现实社会的判断。

  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我们当前的社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社会转型期同样也是矛盾多发期,难免会有一些不太美好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周围;另一方面,在资讯四通八达的现代社会,一些媒体出于传播效果的需要,对悲惨事故、惊悚新闻、极端事件给予超常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舆论氛围。   

  以前段时间引起广泛争议的“助人为乐反被诬”现象为例。这种现象固然映照了当前社会的信任遭遇挑战,但也不排除有些被贴上“诬陷好人”标签的事件,其实只是突发状况下的一场误会,我们更不能因这些个案而将每个摔倒在地的路人都视为潜在的讹诈者。反思这种现象,也不能忽略一些媒体在其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彭宇案引发争议之后,个别媒体给一些类似事件草率地贴上“天津版彭宇案”“宁波版彭宇案”“济南版彭宇案”的标签更能引发关注和制造轰动,而正是这种“传播伎俩”放大了助人为乐的风险,甚至形成了寒蝉效应。  

  我们身边真的潜伏着那么多居心不良的讹诈者吗?我们的社会真的已糟糕到谁也不敢轻易助人为乐了吗?我看未必。必须承认的是,在咱们这个具备良好道德基础和文化传统的国家,愿意与人为善的好人肯定远比沦丧道德底线的坏人要多。

  比如在南京,媒体上周就让我们认识了几位勇救落水儿童的热心人。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梅苑新村,一名七八岁的儿童不慎掉入小区附近的臭水河中,生命危在旦夕,该小区61岁的吴玉芝大妈发现险情后,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冷的水中,从旁经过的两名路人也积极参与了营救,大家齐心协力让落水儿童及时脱离了危险。
(责任编辑:邹玉玲)

相关阅读: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