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克诚同志百年诞辰之际,笔者在人民日报社办公大楼里见到了黄晴同志。谈到父亲,黄晴缓缓的话语中流露出对这位“一生坚韧”的硬汉深深的眷恋之情。
丹心照日月 刚正炳千秋作为我军高级将领,黄克诚大将素以耿直、敢说真话而著称。他在历史上多次因为坚持正确意见而受到错误的批判、打击,甚至被降级、撤职,但他坚持真理始终如一。黄克诚在党内军内享有崇高的威望,大家都尊称他为“黄老”,连年长他9岁的毛泽东主席也叫他“黄老”。毛泽东在1954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曾有一段话:“我四年未管军事,一切推给了彭德怀同志。讲责任,第一位是我,第二位是彭德怀,第三位是黄老,因为他是秘书长。”可见黄克诚当时的地位和作用。
黄晴说,父亲喜欢争论,他和彭老总相知甚深却吵架次数最多。彭黄之间有一条原则:言不及私。是责任心和原则性使彭黄走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同志之情,也是上下级之间的心心相印。战争年代,彭德怀也撤过黄克诚的职,只是大家虽见解时有不同,却都是为了革命工作,日久见人心,也就有了彼此的信任。当师政委黄克诚的名字出现在所谓的“AB团”的名单中,幸亏彭德怀的保护才使他幸免于难。可是不久,刚刚复职的黄克诚又与彭德怀发生“赣州要不要攻”之争,事后证明黄克诚在战斗中未经上级同意果断下达撤离命令是非常恰当的。这一事在彭德怀《自述》和黄克诚《自述》中都有回忆。和平时期,每当作为国防部长的彭德怀下去视察、出国考察和访问,就让黄克诚负责日常工作,并授权黄克诚召开联席会议,商讨问题。黄克诚有责任心,有能力,也有魄力,所以彭德怀对他是真切的信任。
黄克诚出身于湖南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后到井冈山。长征中率部担任前卫,在抢渡湘江、攻占娄山关和遵义城等战斗中,屡建功勋。早在1930年“立三路线”统治全党时,28岁的黄克诚就因反对攻打大城市,首次因“右倾”问题被撤职。以后因反对在红军中打“AB团”而被肃反委员会的人抓了起来,其师政委职务被撤,降到师司令部当秘书,连降5级。1932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占统治地位,中央召开宁都会议,说毛泽东反对攻打大城市是“不尊重党中央机关”,并进行了批判,毛泽东被迫离开了红一方面军。当时一大批与毛泽东持相同看法的干部都受到了株连,一贯反对攻打大城市的红1师政委黄克诚自然难于幸免。他先是被降为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紧接着又再次被降为教导营政治委员,连降5级。1933年长征路上,黄克诚率领红4师披荆斩棘,在强渡湘江时,部队损失折半,黄克诚深感痛心,他找到一位上级领导谈了看法,结果被误解而免去其师政委职务,去当团政委。后来他又为刚过草地却要被处死的“偷吃”老百姓东西的红军战士说情,又被降到军事裁判所当所长。
抗战时期,黄克诚先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等职。先转战晋冀鲁豫,后率部南下,与新四军北上部队会师,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1945年,他组织指挥了阜宁、两淮等战役,解放了苏北广大地区。
黄晴经常听父亲的战友们这样评价:黄克诚既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他审时度势,具有战略眼光,文韬武略样样拿得起。他性格坦直,无私无畏。1945年8月抗战胜利,苏联红军占据中国东北地区,国共双方力量尚未进入东北,作为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顶着上级的压力,不顾越级越权直接向党中央连续发电报,观点鲜明而急切地向中央呼吁进军东北。9月下旬黄克诚奉中央军委命令率部开赴东北,为东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事后许多人不得不佩服黄克诚的目光远大。
黄克诚总是从党和国家的全局出发,深谋远虑,在政治上、军事上向党中央提出过不少重要建议。因此,毛泽东在考虑总参谋长的人选时,便想到了黄克诚,并亲自提交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讨论。全国解放后,黄克诚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晴说,“思远志坚”,是一位老同志对父亲的赞词。作为一个毕生投身革命斗争的人,父亲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在于他是一个用大脑思索的人。在四平保卫战后发给毛泽东的电报末尾,黄克诚特意加上一句话:“我这个人往往报忧不报喜,好从坏处考虑问题,所看到的现象亦是坏的方面较多,故或许有片面之处,但都是事实。”
黄克诚戎马一生,铁骨铮铮,不盲从,不苟同,他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身处逆境,在原则是非面前总是独立思考,从不随波逐流,看风使舵。1946年初夏的四平保卫战,黄克诚曾几次给中央打电报建议撤退,均没有回音。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和黄克诚谈到当年的四平保卫战时,黄克诚说“当时不该硬顶下去”,毛泽东反问:“难道说四平保卫战打错了?”黄克诚答道:“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时,我们打他一下子,阻击他前进,这是需要的。但是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与我们决战时,我们就不该死守四平了。”毛泽东说:“固守四平是我的决定。”黄克诚沉默了一会儿对毛泽东坦诚地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毛泽东一时没再说话。过了一会儿,像是对黄克诚,也像是自言自语:“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正是在这次庐山会议上,直言敢谏的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所谓“庐山军事俱乐部”中的一员。当时有人劝他还有转弯的余地,但宁折不弯的黄克诚却对来人平静地说道:“我没有石头。”意思就是我黄克诚不会落井下石。结果黄克诚被调离军委秘书长的岗位,撤销了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职务。此后,在“文革”中又被关押8年。然而打不倒的黄克诚却终于活着看到了自己被平反的一天,并先后就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第二书记。
一对“书虫子”两双好儿女在漫长的戎马生涯中,黄克诚的身体被折磨坏了,患了严重肠胃病,身体很虚弱。只有30多岁就被大家叫做“黄老头”。当时爱开玩笑的陈赓逗他:“你这身体,最多活三年。”没想到黄克诚活了十几个三年,84岁病逝。他的奇迹,是否因为在他身边站着一位伟大而执著的女性?
唐棣华于1918年秋季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封建大家庭。她从小就极富反抗精神,冲破封建枷锁去求学,参加革命活动,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最大爱好就是看书。这一年秋季,黄克诚率部队进入苏北。在地委工作的唐棣华带着苏北群众为部队筹集钱款,第一次见到黄克诚。当时黄克诚有一个铁皮箱,经常来往的女伴对唐棣华说,里面一定藏着好吃的。一次箱子被打开了,一看里面全是书。女伴很失望,唐棣华却欣喜地叫出了声,当即翻阅起来。女伴撇撇嘴:“一对书虫子!”
当时盐阜地处淮河下游,东临黄海,人民饱受海啸、咸潮之苦,早盼民主政府修筑海堤,兴利除害。唐棣华同阜宁县长宋乃德求助黄克诚想办法。黄克诚与宋县长一起全神贯注算细账的认真态度,给唐棣华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1941年春天,在黄克诚师长的关怀和建议下,盐阜区党委作出决定,以盐税作抵押,发行公债100万元(实发60万元),作为修建海堤的经费。修堤期间曾遭敌机侦察、扫射,匪顽两次袭击,绑架和杀害干部。黄克诚十分气愤,亲临视察和指导,命令驻军参加施工和保卫安全,终于修建起全长45公里、底宽19公尺、顶宽4公尺、堤高3公尺的海堤。
(责任编辑:苏红网)
- 12-06
- 装修 fff - 博文预览
- 12-06
- 家具 家居装修六步骤(上) - 博文预
- 12-06
- 家具 家具店名
- 11-11
- 北京台湾士林生煎包单人餐
- 08-29
- 高精图:中国军方首次公开夏级战
- 08-29
- 实拍朝鲜海军妹妹
- 06-01
- 当雷锋遇上素颜宅男女神
- 05-27
- 为人处世72招
- 05-27
- 51条经典红段子
- 05-27
-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