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同志是江华人民最引以自豪的优秀儿子,是百里瑶山的骄傲。江华同志从瑶山深处走出来,曾经历大革命的烽火、井冈山的硝烟,徒步长征,饮马延河,驰骋抗日战场,纵横白山黑水。
江华同志是江华人民最引以自豪的优秀儿子,是百里瑶山的骄傲。江华同志从瑶山深处走出来,曾经历大革命的烽火、井冈山的硝烟,徒步长征,饮马延河,驰骋抗日战场,纵横白山黑水。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到处留下了他革命的足迹。庄严的共和国特别法庭,曾回荡他威严的声音。
江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务工作和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他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99年12月24日,江华同志与世长辞,享年93岁。
遵照江华同志生前遗愿,2001年2月23日,江华同志的骨灰运回故乡大石桥鹧鸪塘村安放,了却了江老对故乡的一片眷恋之情。
虽然,江华同志已离开我们,但数十年来,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这一切永远铭记在家乡人民心中。随着时间的延伸,家乡人民对他的怀念之情,愈来愈深,愈来愈浓……
改名"江华"寄托对故乡的怀念
1907年8月1日,江华同志出生于一个虞姓瑶族家庭。他有4个哥哥和1个组组,排行老么。其父虞有葵,为人忠厚,办事公道,在村中有些威望,曾任本村十几户虞姓人家的甲长。母亲唐氏。虞家以种田为生,除自家几亩薄田外,还租佃5亩水田耕作。
江华同志8岁时,开始劳作,为家里打柴放牛。10岁时,他在村中私塾读书,正式取名虞上聪。他在县立高等小学时,正值国内大革命的前夜,学校民主革命思想活跃。当时,早期共产党员韦汉以教导主任身份,在县里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为人曾回乡省亲。他们的革命思想,为江华同志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使他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
1925年8月,江华同志顺利考入省立衡阳第三师范学校。"三师"是湘南革命的摇篮。在这里,他由共青团员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江华同志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曾数易其名,每次易名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1927年6月,中共湘南特委指派江华同志担任特委和湖南省委的政治交通员,负责传送党的文件等等。一次,他搭上宁远县一郑姓土豪的船去长沙送信。为了避免土豪的怀疑,他便自称叫黄琳,是黄的叔伯兄弟。在衡阳教育局供职,想到长沙找熟人谋个好的职业。原来,江华岭东有个叫黄的,与这个土豪的儿子颇有交情。江华同志就利用这层关系,在长沙还住进了土豪的公寓,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黄琳,这个名字也就用了两年。
1929年底,江华同志在上海中央举办的训练班学习了一个月。结业时,他要求回湖南工作,中央批准了。为了安全,党组织给他改名黄春圃,身份是在上海读书的学生,回湖南度寒假。他辗转到了长沙,再由秘密交通员带到红五军随营学校,在那里任政治教员。黄春圃,这个名字一直用到抗战时期。红三军团政治部1933年发给黄春圃的党证,现在还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江华"一名是他使用时间最长的。1938年8月,他要到山东敌后工作。黄春圃这个名字早已上了敌人的黑名单,自然不能再用。离开延安前,他去请示毛泽东同志。毛泽东知道了他是湖南江华县人,自己的"小老乡",便问:"江华县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你是不是少数民族?"他说:"我也不清楚,只是我们那里讲话跟你们不一样。"之后,他便请求改名叫江华。毛泽东同意了。于是,这个名字便一直延用下来。
这次改名江华是有特殊感情的。江华同志曾说:"改名江华,其中寄托着我对故乡深深的怀念。这个名字表示,我不管死在哪里都是江华人。"
江华同志在临终前特嘱,"子聪率媳廉、浔"葬于母亲墓前,以报养育之恩。
"要把县城搬迁到沱江"
新中国成立后,江华同志曾四次回到故乡。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牵挂家乡的建设。他用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曾对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了诸多的建设性意见。
1965年6月下旬,经请示毛泽东同志同意,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江华同志偕夫人吴仲廉(湖南宜章人,生于1908年,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曾任浙江省委委员、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是我党经受长期革命战争考验的优秀女干部。1967年1月19日逝世。),从杭州送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到广西南宁后,途经桂林、钟山,他特地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
在原县城所在地水口镇,江华同志对县里陪同的领导说:"走路要抬头往前看,不能埋头看脚趾。一个县城,原来就很开阔,现在,放在大山里,没有发展前景。"当有人提出"我们是瑶族自治县"。他反问道:"县城搬了就不是瑶族自治县?硬要在水口这大山沟里才是瑶族自治县?搬与不搬,哪头有利?"他嘱咐县里领导要三思而行。
1982年3月3日,江华同志奉中央指示,到广西处理完"文革"遗留问题后,第二次回到故乡。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副省长刘亚南、零陵地委书记邓有志及县里领导前去迎接他。在水口镇,这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听了情况汇报后,说:"水口这地方像一条狗舌子。县城建在水口,太偏僻,太闭塞了,对地方工业的发展和县城的建设都不利。从改革开放的今天看,这就更不行了。"
3月5日,江华同志对毛致用、邓有志说:"要把县城搬迁到沱江。"毛致用说,"我们湖南就有100多个县,一个县挤出10多万元,就有1000多万元,这样,江华县城就可搬迁了。"邓有志说:"从1983年开始,1万元以上的城建工程全放到沱江施工。明年由地委、行署联合向省委、省政府写报告。"江华同志满意地笑了,说:"下次回来,我就不用到水口来了。"
1984年6月18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同意江华县城从水口迁到沱江。
1985年11月25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典在新县城沱江镇举行。江华同志偕同夫人朱浔,儿子虞大江、江小华等从北京专程赶回参加县庆。他在刘亚南、邓有志等人的陪同下,在沱江转了一圈,对县城搬迁这么快,感到很满意。他还对县城下一步的建设作出指示:县城的架子有了,但街道要好好规划。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县城的布局和建筑要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要让人一走进县城,不看牌子就知道是少数民族县。县城还要搞好绿化,下决心在坪头岩和垛子山上种一些珍贵的树木,不能让这两座山光秃秃的,要把县城建成公园化城市。他还祝愿可爱的家乡早日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民族团结、生活富裕、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乐园。
如今,可以告慰江华同志的是,江华县城200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
"江华的烟叶资源很好,可以办个烟厂"
江华卷烟厂的立项和投产,凝聚着江华同志的一片心血。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瑶山永远铭记,沱水永远铭记。
1985年11月24日,回来参加县庆的江华同志与邓有志交谈时,说:"江华的烟叶资源很好,可以办个烟厂。"
1988年1月,江华同志第4次回到故乡。听说办烟厂的事省里还没有批下来,他指出:"看准了的事情,要抓紧办",并说这是个利用优势求发展的好路子,时任零陵地委书记唐盛世、副专员吴海深裁纸、弄墨,请江华同志题写了"江华烟厂"四个大字。同时,江华同志委托秘书张维(原永州市副市长),分别向上海市委和浙江省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写信,联系办厂事宜。
1990年9月的一天,江华同志与夫人朱浔在一起谈话,一谈就谈到了江华烟厂的事。关于烟厂的请示批复,县里已经为之跑了两年半,怎么还无下落?他不放心,于是叫秘书打电话给当时的国家法制局局长孙宛中,请他来协商。他问孙宛中:"民族自治地方的卷烟厂为何这么难批?"孙宛中说:"国家的《烟草专卖法》(草案)正在修改中,等民族地区的卷烟厂条款确定下来再定。"
接着,江华同志又给当时的国家烟草局局长江明打电话,询问江华年产两万大箱烟的烟厂审批手续为何至今尚未批下来?是什么原因?江明同志说:"过几天我们专程到国家民委专题研究此事,请江老放心,不久就可批复了!"
1991年7月16日晚上,湖南省烟草局局长张登武带回了喜讯:关于江华卷烟厂的审批国务院已正式批复了。
早已接到通知来北京的江华瑶族自治县领导赵荣、莫明甫等,第二天拿到国务院的正式批文后,马上来到江华同志家里。江华同志很高兴,作了三点指示:一要把江华烟厂办好,办出成效;二要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三要抓好卷烟质量,以质量求生存。同时,发动全县人民种好烤烟,把产量质量搞上去,使农民增产增收。他还开心地笑道:"回去好好制定办厂方案,我等着你们给我送来好消息。"
江华烟厂很快办了起来,成为全县民族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并带动了印刷、咀棒、烟叶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每年直接上交利税1000多万元。
"抓教育与抓生产有密切关系"
江华同志在关注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家乡民放教育的事业发展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88年1月,江华同志第4次回到家乡时,听取了县里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他满怀深情地说:"培养人才,百年育人。抓教育与抓生产有密切关系。生产上不去,教育就上不去;教育上不去,生产也上不去。"
随后,他与夫人朱浔来到阔别62年的母校--江华二中。一进校门,他就询问学校有多少老师、学生、年级和班次。他还饶有兴趣地走进初一57班教室,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小同学们,我是你们的校友,向你们问好!"然后,他坐到一个座位上,顺手拿出了一本课本,满怀深情地说:"我是1922年、1923年、1924年、1925年在这里读书。1925年下期到衡阳三师。这里是我的母校,你们是新同学,我是老同学,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的讲话,赢得了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校门口,他看着自己题写的校名,谦虚地说:"我的字写得不太好,与你们先生比要差。"然后,他与教师们合影留念。
1985年11月,在参加完自治县成立30周年县庆后,江华同志曾来到少年时代的母校观音堂小学,即现在的大石桥乡中心小学。当了解到该学校办学条件还比较差,缺乏必要的图书和仪器时,他立即叫秘书拿出2000元钱交给校长,吩咐购买图书、仪器,供教学之用。临别时,他拉着校长的手,语重心长地叮嘱:"你一定要带领老师们,把家乡的教育搞上去,把孩子们教育好,让他们长大都能成才。"
1986年9月,他委托侄女婿将4000元人民币捐给母校江华二中,用于购买图书。1990年冬,他委托秘书张维冒着大雪到鹧鸪小学看望师生,并将8000元钱捐给学校,要村干部与老师们维修好学校。1995年10月,年近90高龄的他又委托儿媳谭泾远到大石桥乡中心小学看望师生……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受人尊敬的是老师,这已是如今百里瑶山的真实写照。县委、县政府不辜负江华同志的殷殷期望和重托,大办民族教育,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跨进了全省、全国的民族教育先进县行列。
江华同志生前还对家乡的农业生产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1965年6月,他回家乡时,曾考察了水口、涛圩、大石桥等地,谈了4个问题。一是关于认真执行党的政策问题;二是抓好粮食生产问题;三是学会两手抓,工农业齐头并进问题;四是关于农民的粮食管理和生产问题。在粮食生产方面,他提出要种绿肥。县里按照他的指示,开始大力发动种红花和蓝花草籽,效果很好。
1991年8月,江华同志85岁华诞,乡亲们进京看望他,向他汇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的情况,他当场拿出平时积蓄的1500元钱,作为发展家乡集体经济的基金。这年12月,他又派秘书带着自己写回忆录的稿酬5397.82元,回到鹧鸪塘村,搞发展集体经济的试点。他还写了一封信,嘱咐:"要有具体示范,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使乡村在近10年内都能富裕起来才好。"
江华同志离家参加革命整整70多年。每次回家,他都要求在自己父母住过的屋里住上几天,以怀念在临终时都未能见上一面的亲人。他严格要求家乡务农的亲属带头听党的话,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允许他们向当地政府提出任何不合理的要求。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园情。江华同志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的感召下,江华人民正励精图治,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为建设百里瑶乡而奋发努力。
江华同志,您永远活在家乡人民心中! (责任编辑:苏红网)
社区热贴
- 12-06
- 装修 fff - 博文预览
- 12-06
- 家具 家居装修六步骤(上) - 博文预
- 12-06
- 家具 家具店名
- 11-11
- 北京台湾士林生煎包单人餐
- 08-29
- 高精图:中国军方首次公开夏级战
- 08-29
- 实拍朝鲜海军妹妹
- 06-01
- 当雷锋遇上素颜宅男女神
- 05-27
- 为人处世72招
- 05-27
- 51条经典红段子
- 05-27
-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