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苏红时评 >

别惊诧于地沟油流入政府食堂

2011-11-17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作者:胡印斌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深圳市警方在日前进行的打击“地沟油”专项行动中发现,绝大部分“地沟油”都流向了私人回收市场,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地沟油”的最终用途可想而知。

  深圳市警方在日前进行的打击“地沟油”专项行动中发现,绝大部分“地沟油”都流向了私人回收市场,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地沟油”的最终用途可想而知。公安机关还在工作中发现,“地沟油”甚至已流入某些政府机关的食堂。(《深圳商报》11月16日)

  媒体以“甚至已流入某些政府机关的食堂”,来强调“地沟油”为害之烈,或可从以下两方面试做解读。其一,“地沟油”似乎就应该流入小作坊、小饭店、小门脸,而不该堂而皇之地进入政府机关食堂;其二,既然政府机关食堂已经失守,说明“地沟油”羽翼已丰、人脉很广,已经具备了超常的渗透和公关能力,可以自由攀上其想攀上的任何一张餐桌。

  也因此,这一发现,似乎显然要比此前“地沟油流入餐桌”的新闻更具震撼力,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不过,在我看来,且不论政府机关食堂是否就一定能确保食品安全,只要监管依然乏力,“地沟油”当然可能流入包括政府食堂在内的任何一个地方。污油浑浊之下,没有一张餐桌能够自外于“地沟油”,没有一个人群能够独善其身。

  今年9月,公安部指挥浙、鲁、豫等省份公安破获的地沟油大案证实,时下,“地沟油”的收集、处理、发售、分销,早已形成一条隐秘的地下链条、一张枝蔓横生的地下网络。从餐饮企业的泔水,再到餐饮企业乃至一般民众的餐桌,“地沟油”的这一变身过程相当复杂,牵涉诸多环节的利益。以往那种仅仅着力于孤立打击、集中执法的监管思路,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了。

  打掉若干制售窝点、销售店铺,效果终究有限;拿出一个时段集中执法,也可能会使得猖獗的“地沟油”稍稍收敛一些,只是风头一过,难免死灰复燃。这些年来,有关部门一再专项治理而“地沟油”却渐成产业化趋势,即是明证。很多时候,这样的点状的、集中的、阶段性的监管,甚至演变成一种双方心照不宣的猫鼠游戏,很难真正彻底根治“地沟油”带来的麻烦。
(责任编辑:邹玉玲)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