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红色档案 >

走进最真实的“一九四二”

2012-11-30  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    作者:解放日报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冯小刚:1942这一年,下到饥寒交迫的灾民,上到国家统治者,都在扮演灾民的角色。灾民沿街乞讨是为活下去,国民政府也在向世界列强乞讨,乞讨他们能够伸出援手。

  【引子】

  有关饥饿的故事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亦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卓绝的岁月。作为抗战前线的河南省,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连续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灾难导致饿死者、冻死者、病死者不计其数。这便是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

  1993年,作家刘震云完成调查体小说《温故1942》。动笔前,他并不知自己是灾民的后代,回河南老家调查才震惊发现,1942年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代,似乎都已“遗忘”了这场灾难。同年,彼时还未拍过一部电影的冯小刚在王朔推荐下读到小说,萌生将它搬上银幕的念头。

  2012年,从小说到电影,三起三落,第四度启动后,这个有关饥饿的故事,终于开映……

  【1942,从上至下都是“灾民”】

  冯小刚:1942这一年,下到饥寒交迫的灾民,上到国家统治者,都在扮演灾民的角色。灾民沿街乞讨是为活下去,国民政府也在向世界列强乞讨,乞讨他们能够伸出援手。

  几千万人从河南向陕西逃荒,途中,几百万人饿死。这是什么概念?年轻人可能对二战中法西斯屠杀犹太人有所了解,通过好莱坞电影的表现,它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让很多德国人开始反省这段历史。1942呢?正式上映前,我们做过一些试映,挑选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每次60人,里面可能有20%或30%是年轻人。通过几次试映,我发现,对电影触动最大的是年轻人。他们非常吃惊,完全不能想象这是7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

  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让观众通过影片对民族发生的灾难,以及人们在灾难中的表现有所了解,这是我觉得电影一定要拍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1942,小说如何变成电影】

  刘震云:那是1993年夏天,特别热。小刚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十几个人也许在别的问题上达不成一致,但在这个问题上无比统一地说“不可能”。会开完以后,我记得外头有棵槐树,我那时还抽烟,就和小刚蹲在槐树下抽烟。我说,弄不弄?他说,弄!我说,大家说的没有一句是不对的,电影的元素一个没有,到哪弄去?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我们再找一帮人,在宾馆开一些房间,我们来设置这个故事、细节、人物、跌宕起伏和结构。但这个方式做不了,那是聪明人做的。我们俩端详了彼此的脑袋,都没那么聪明,只好选择笨办法。笨办法就是上路。
(责任编辑:李艺专)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