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宋致新的父亲赵悔深,又名李蕤,即为通讯集《豫灾剪影》的记者“流萤”:骑着一辆借来的旧自行车,从1943年3月25日至4月20日,自洛阳沿陇海线东行,实地采访了灾情严重的偃师、巩县、汜水、广武、郑州等地,写出10多篇翔实通讯。
这家人是河南人。
全世界,恐怕再寻不着另一个家庭,与“一九四二”如此接近。
【三】
“中国记者没有缺席。”宋致新说。
1942年12月,《前锋报》收到一篇灾情来稿,题为《无尽长的死亡线》。作者李蕤,曾为郑州《大刚报》、洛阳《阵中日报》记者,是范长江组织的“国际新闻社”和“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成员。灾荒期间在河南省印书局编刊物,虽非记者,却出于新闻敏感,将自身从洛阳乘火车赴西安时亲眼所见灾民抢扒火车的流亡惨景写下。但报道发到何处?李蕤想到了《前锋报》,因该报当时颇为罕见地刊登了一些救灾社评。
果然,来稿刊载。并收到社长李静之的亲笔信,委为“特派记者”,深入陇海铁路沿线采访。
《前锋报》于1942年元旦创刊,“前锋”二字取于孙中山的“为民前锋”一语,办报宗旨即“仗义执言,为民前锋”。发行量数千份,有时上万。当地人称其“小公报”、“河南的大公报”。
李静之亦为河南人,1923年考入上海国立政治大学,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生,1932年回河南,一度步入官场,1941年辞职回乡办报。在宋致新看来,李静之既深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力量勇气,又有入世精神,与国民党上层人物不乏交往。因此,即便在化名“流萤”的灾区系列通讯同样触怒了河南省的新闻检查处,《前锋报》被令停刊3天之后,报社拒不执行,却也安然闯关。
【四】
李蕤是独子。被委为“特派记者”之时,家有白发老母,妻子身怀六甲。然而,每天一开大门便见难民倒毙的惨状,每天一睁眼就听到啼饥号寒的哭声。
去,还是不去?老母叹气流泪,李蕤有些犹豫。“后来爸爸还是想去,他觉得连这种时候还不出来说话,那活着都没什么意思。妈妈考虑来考虑去,还是支持了。”宋致新说。
出发之前,妻子宋映雪在自己任教的学校为李蕤借了500元,又借了一辆旧自行车。
(责任编辑:李艺专)
- 相关阅读:
-
还原《一九四二》的历史真相
蔡元培扫黄 陈独秀中枪 | 周恩来病中致信主席 |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4-24
- 中国空警-200预警机飞赴雅安灾区
- 04-22
- 中国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第二次试
- 04-18
- 最新056级导弹护卫舰首舰30毫米隐
- 04-17
- 中国海军远海训练编队进入钓鱼岛
- 04-12
- 中国096型潜艇配巨浪3或可在冰层
- 04-11
- 日本媒体称中国歼31不如F35 技术“
- 04-10
- 中国特种部队正扩张女性行动人员
- 04-09
- 组图:解放军海军陆战队训练照曝
- 04-07
- 军方披露沈阳军区装甲旅进行实战
- 04-06
- 歼20信息化程度超F22 可实现多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