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报道组在龙岩连城庙前村采访时,无意间听到的一件事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每年清明节,该村村民都会自发地给两座荒野中的“红军”墓扫墓。而更令人感动的是,一个叫江容生的老人坚持扫了20多年墓。
这种完全民间自发性的扫墓行为太难得了,记者决定前往一看。眼前情形出乎意料,这个“红军”墓有碑铭无人名,直接刻着“义冢”两字。为何用“义冢”取名,这背后又埋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记者走访了该村村民,浮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更加感人的故事。
300多红军战士安息“义冢”
午后,阳光洒在连城庙前村一洼一洼相连的田埂上,一座水泥桥横搭着田埂走向河的那一边。79岁的村民江容生佝偻着腰,经过桥,走向那山脚下的一座灰尘铺盖的墓边,弯下腰扯着水泥缝隙中探出头的杂草。
数不清是第几回,这是保持20多年的习惯只要有空或者路过。
这两墓地无主墓碑上都刻着“义冢”两字。
“义冢”的主人是谁?它深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年轻人或许讲不全其中故事,但片段还是零星地从老一辈人口中不断地诉说着。那一段故事一阵风般吹过这个小村庄后就再无续集。而知道那一段历史的都已经不在了。
江容生是知道内情最多的村民之一,虽然他也说不全。但是,他亲身经历了一段其他村民没经历过,也让他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事。1963年,村民给墓地翻新时,他在这里帮衬着父亲劳作。而至今让他记忆里永不能忘却的,是拾捡墓地主人遗骸的那个瞬间,眼前的情形利刃般地震惊了他。
“满满的3大缸遗骸,很大很大的缸。”讲到这,他双眼紧蹙,满脸是难以名状的表情,用双手急切地比划着那个由他父亲特制的缸的大小。
“父亲对我说,这是300多具的尸体。”他依然记得,当时和父亲一起来的村民,自始至终都是流着眼泪埋葬的,“甚至有人还放声大哭起来。”村民说,“全是红军的遗骨,都是我们的亲人啊。”
从那以后,村子里还说义冢,但是言语之间多了一点悲壮。
红军担当得起大“义”
300多位红军战士,他们是谁?没有一个留下姓名。村民都说他们的名字叫“红军”。
有点记忆的村民没忘记,那是1929年5月份,一支从新泉开过来的队伍,领头的是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聚集在庙前村的“孔清祠”当时是中共连城临时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这支队伍来到这里之后,当地的许多武装暴动队伍也迅速聚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的攻打龙岩城。
后来战斗打响了,尸体被拉回来了好多,堆满了被作为“红军医院”的庙前继志堂的两间小屋。队伍要开拔前,一位红军战士嘱咐乡亲们安葬好他们,还拿了一点钱给乡亲们并嘱咐,“每逢清明,就请乡亲们帮忙烧点纸钱啊。”
这些尸体就被集中安葬了。没人知道这些人是谁,谁都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也没有立碑。有的说,当时是要立碑的,但是后来又说不立了,原因是怕有人知道是红军墓后会不让烈士安息,敌人挖了坟墓咋办?
果然,不久,民团和国民党军队就开过来了,又杀了很多革命人士。村民聚集一起议论,墓碑既然不能题写“红军”二字,但也不能一直无名吧,有人提议这些墓碑都刻上“义冢”两字,这些无名战士是为了天下老百姓谋幸福,担当得起大义”。
清明上香的嘱托从不忘却
80年过去了,319国道横穿这个小镇,庙前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庙前到新泉的小路不需再经过“义冢”。“义冢”的边上,也矗立起了一座水泥厂。
父辈们一个个走了,亲历故事的也都走了。尽管如此,庙前村村民似乎并没有全忘,解放后,村民给“义冢”盖上了水泥,“义冢”两个字刻画得更有力。并且年年村民都自发去扫墓,直到文革才停了几年。
可这件事情一直搁在老辈人心底里谁都没忘。20多年前的一天,江容生从父辈们那里接过一个任务,莫忘了那位老红军临走前的嘱托,每年清明,一定再去扫墓。
从那时候起,每逢清明,老人们又开始自发去扫墓了,而且很快成了村里清明的一个习俗。
庙前村支书江志华告诉记者,他也是刚知晓江容生已经坚持打扫烈士墓20多年了。每年清明前夕,江容生会到村民家中募集,村民就会很自觉地捐款,有的还会自行带着祭祀品去。
扫墓的习俗将代代传承
清明当天,村民们摆上了各色各样的祭祀用品,都说战士们好好吃,千万别饿着了。村民还会送上现代化的东西,都说这些才是烈士最想看到的,比如,飞机、电视的模型、新款的衣服。
主祭者代表乡亲们告诉烈士,你们为老百姓打下的江山一天天地更好了,现在的老百姓生活也好了。村民也会把从电视上得来的消息告诉烈士们,比如“嫦娥”奔月火箭上天等等。自从水泥厂卷起的灰尘和噪声铺天盖地来了后,村民又开始想,能否把“义冢”迁移到安静的地方。
如今江容生老了,55岁的官国浩已经开始接棒,他现在开始管账,他翻着账本说:“目前还有432.17元。”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民间传承,我要把这个写进村史。”村支书江志华很动容地对记者说,希望庙前村的子孙能把这个习俗一直传承下去。
墓旁边的水泥厂轰隆隆的巨响刺破午后的山坳,来往的货车卷起了漫天灰尘,墓边的一小块菜地还散发着一点绿意。江容生、官国浩,还有村支书江志华等村干部,就立在“义冢”边,动情地向记者不断讲述着“义冢”的故事……
(责任编辑: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