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网友拍案 >

习惯性“复制创作”是一种病

2011-10-08  本文来源于羊城晚报    作者:陈歆耕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朱德庸新近出版了一本描绘当代都市人生活的漫画书《大家都有病》,这“大家”也应包括文坛、文人。

  朱德庸新近出版了一本描绘当代都市人生活的漫画书《大家都有病》,这“大家”也应包括文坛、文人。

  比如,我曾诧异于当下为何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写长篇小说?后来想明白了,因为长期以来,主流文坛都把长篇看成一个作家是否具有创造实力的表现。长篇小说的长度、难度、浓度,确实能检验一个作家的实力。不具备此实力的作家,硬着头皮写,反而暴露出不堪的“虚弱”:经验的匮乏、情感的稀薄、语言的呆滞……全国一年出版数千部长篇,却找不到震撼人心的佳作,就是明证。

  因此,读一部长篇所获得的“信息量”,常常不如一个手机段子;读若干部长篇,或许还不及这部《大家都有病》更能击中时代的神经。作者说:“当我们‘进步’太快的时候,只是让少数人得到财富,让多数人得到心理疾病罢了。”精辟。应该再补充一句:“少数得到财富的人也会得心理疾病!”富人同样不快乐,此之谓也!书中以漫画为主,配有简短的文字。这些简短的文字总能如刀子般直扎当代人的肌理。书中写道:“我们大多数的思考是一种抄袭,我们大多数的生活是一种模仿,我们大多数的感情是一种廉价,我们大多数的幸福是一种交换。”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还有人会看那些“注水”长篇吗?

  我们大多数的“创作”其实是一种复制;我们大多数的“硕果”其实是一堆垃圾!

  鲁迅没写长篇小说,于是有人攻击他浪得现代文学史“第一把交椅”的虚名;那么,现在为数众多的作家们出版过多部长篇,他们的功力应该就在鲁迅之上了?

  文学永远也不可能靠数量取胜。那么多人(包括笔者)为制造“垃圾”乐此不疲,这是文坛的幸事,还是文坛的悲哀?

(责任编辑:邹玉玲)
相关阅读: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