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独家揭秘 >

“反教条主义”风波中的刘伯承

2012-01-17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作者:苏红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刘伯承是新中国第一个被错误批判了的元帅,他是在授衔后第三年遭到不公正的批判的。第二位是彭德怀,他是在授衔4年后受到批判。对于彭德怀遭受批判的事我们知道得比较多,然而人们爱戴的刘伯承元帅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人们则知之甚少。其实,战功显赫、举世闻名的战将刘伯承元帅,是我们党在解放后党内第一次错误斗争反"教条主义"的无辜受害者,正直、坦诚,为人友善的共和国元帅莫名其妙地遭受了一场人生磨难,反教条主义者却成为"教条主义"者,叫人啼笑皆非。

  刘伯承是新中国第一个被错误批判了的元帅,他是在授衔后第三年遭到不公正的批判的。第二位是彭德怀,他是在授衔4年后受到批判。对于彭德怀遭受批判的事我们知道得比较多,然而人们爱戴的刘伯承元帅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人们则知之甚少。其实,战功显赫、举世闻名的战将刘伯承元帅,是我们党在解放后党内第一次错误斗争反"教条主义"的无辜受害者,正直、坦诚,为人友善的共和国元帅莫名其妙地遭受了一场人生磨难,反教条主义者却成为"教条主义"者,叫人啼笑皆非。

  我刘伯承跟教书先生有缘,有缘"

  1950年刘伯承把儿子刘太行送到北京上寄宿学校,而他自己却在南京当上了海陆空三军"总教头".

  俗话说的好:当兵是最玩命的苦差,办军校是苦差中的苦差。刘伯承却主动要求办军校,他幽默地说:"我刘伯承跟教书先生有缘,有缘。"

  刘伯承的确跟教书有缘,这源头要追溯到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0月上旬,中国政府为了支援朝鲜、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在西南的刘伯承坐不住了,这个天才的军事家,对中国的解放事业有过汗马功劳的职业军人,在大脑中酝酿着一个新的计划,他决定以自己的后半生为国家再建新功。

  1950年10月27日,雾都重庆,秋雨蒙蒙,在繁华的市区内,中四路一座朴素的庭院前,有一辆黑色的小轿车。上午7点整,从院内走出一个身穿黑呢军服,头戴军帽,脸上架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的老军人。老军人上了小轿车后,车开动了,沿着空荡荡、湿漉漉的大道向白市驿机场驶去。

  上午8点左右,小轿车驶进机场,那位戴眼镜的老军人走下车来,与前来送行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和群众代表一一握手话别,然后登上了一架民航机。

  这位老军人就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

  刘伯承坐在机舱内,望着外面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在思考着这次飞往北京的使命。

  1949年11月,空军领导机构正式成立。1950年4月,海军领导机构正式成立。很快,防空部队领导机构、公安部队领导机构、装甲兵领导机构、工程兵领导机构、铁道兵领导机构等等也相继正式成立。人民解放军正从战争年代基本的步兵单一兵种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诸兵种合成军队。

  各军兵种相继建立,教育与训练全军掌握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学会诸兵种协同作战的问题就提到了建军的重要日程上。

  1950年6月,中央军委成立军训部,任命第四野战军参谋长萧克为部长,统一指导全军的军事训练。军训部成立不久,中央军委又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创办军队院校问题。会议由当时领导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总理主持,朱德总司令和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等参加。

  会议确定,在战争年代创办的各类学校的基础上,改建适应现代战争条件的正规学校。各军兵种要新建自己的各级专业技术学校,全军首先创办一所教育训练高级干部的陆军大学。

  消息传到了刘伯承的耳朵里,他非常高兴,"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是他一贯的主张,也是他早已想办的事,现在有了希望,他比任何人都要高兴。

  刘伯承提笔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请求辞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去筹建陆军大学。

  刘伯承在信中诚恳地写道:"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最难的是干部的培养,而干部培养中最难的又是高级干部的培养。我愿意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的职务,去办一所军事学校。战争已经结束了,我年龄这么大了,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

  刘伯承的要求很快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决定派这位德高望重、身经百战的着名军事家去创办我军第一所高等学府,把他丰富的作战经验、建军经验传授给全军中、高级干部,从教育与训练上更好地完成人民解放军向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刘伯承一到北京,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首先是选择陆大的校址。 (责任编辑:曾丽飞)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