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日前在全国多所大学调查发现,高校教授的生存状态正展现多元图景:富教授财源广进,除基本工资外,还有课题提成、社会兼职,每年收入达数百万元者大有人在;而穷教授除了学校发的工资,其他收入微乎其微,要承担养家、买房的巨大生活压力。(11月3日《中国青年报》)
社会学者早就说过,幸福是相对的。要找到现代国人的幸福密码,看看如今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或许能找出些端倪。就拿前段时间最火热的相亲节目来说,节目越露骨地谈财富金钱、拜金女,收视率就越高。这其实已经不是节目或者拜金女的问题了,而是整个社会文化已经孕育出了这么一条物质拜金的产业链,节目不过只是在迎合这种胃口与需求。
换位在“大学教授富开宝马穷骑飞鸽”的现象上,所谓教授贫富不均,其实正是这种崇尚财富金钱,对社会价值认同太过单一的社会文化缩影———哪个专业能最大化地创造物质财富,它就最受追捧,专业教授就能拿到科研项目、入股公司、开授讲座,一手专业一手金钱———“知识就是金钱”,大概不过如此。当然,在社会分工、专业细分之下,不同社会工种带来的社会财富、文化价值各有不同,各个行业人员、不同专业教授的薪酬所得也为此不同,因此出现财富差距,本也无可辩驳。可是看看那些最容易获取财富的专业,不是金融经济,就是理工生科,一些基础学科以及无法市场化、不受社会重视的专业领域,却成了收入最低的职业。整个社会对专业财富价值、专业价值认同的单一化,最终导致了这种大学教授的贫富分化现象。
在这方面,国外教育早有反思。由于社会对金钱财富的无尚崇拜,选择经济金融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研习公共服务的毕业生越来越少。学生对自我价值能力的认同,越来越局限于收入及赚钱能力。直到金融风暴来临,类似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才开始认识到,商学院这种金钱至上的教育,不仅导致了学生价值观的单一,也成为华尔街贪婪祸事的罪魁祸首。哈佛大学商学院为此有学生倡议,运用自己所学,让世界变得更好,创造一个全球的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繁荣。
(责任编辑:邹玉玲)
- 相关阅读:
- 03-18
- 戴笠逝世前夜在床上向情人透露了
- 03-17
- “动车盒饭”的质疑声能警醒铁路
- 03-14
- 赵本山去哪了”不是八卦问题
- 03-13
- 马方搞乱飞机失踪空域,故意隐瞒
- 03-07
- 关于转基因作物及相关问题的提案
- 03-06
- 掂量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的“分
- 03-05
- 关于全面放开生育,加快形成积极
- 03-04
- 乌克兰变天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