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生猛”,我们并非第一次听说。但昨日央视爆出的生猛乱象,还是令人惊诧。比如游客拒绝参加强制消费项目,被导游硬拽下车扔在路上,并称不交钱会把刀架在游客脖子上。找到当地旅游局投诉,执法者却说游客理性消费的观念不对,让拍摄录音的游客滚蛋。(10月6日央视报道)
导游之所以如此“生猛”,其原因不外乎有二:一者,熟人社会带给他们的自我优越意识。比如来自当地,有一群“随喊随到”的朋友。或者熟悉整个旅游路线,你不听我话,我就让你玩得不开心;二者,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背后还有旅行社、各地旅行接待处、甚至当地政府机构的变相支持。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前者只不过充当了问题的表象,而后者才是其“底气十足”的真正原因。
而梳理这一生猛乱象的产生过程,便不难发现,处在“食物链”末端的导游,他只不过是激发矛盾的导火索,其上游的利益纠葛、执法部门的严重渎职才是整个链条得以构成的关键之因,也正是他们的“指引”、“变相支持”,才使得生猛的导游有肥沃的生长土壤。
视频中“旅行社不给导游工资”的这句话,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他们的生存状态。迫于这样的现实窘境,许多导游也只能将自己的损失转嫁给游客,以换取自己本该得到的工资。而当这种转嫁变得轻而易举且还有更多的物质收入时,他们便会有恃无恐,在游客身上轮番上演“强制消费”的戏码。
当然,当地旅游局的严重渎职更是从法治的角度培育了导游的“反骨”。作为一个为游客服务的政府机构,不是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反倒认为游客“理性消费的观念不对”,还言语嚣张地对游客进行语言威胁与辱骂。这类服务方式,不发生乱象是偶然,发生乱象才是必然。
如果说旅游机构的利益熏心、旅游局的失职渎职是生猛导游得以存在的营养供给,那么,游客的“无奈支持”则像一针兴奋剂,变相支持着他们的这一“疯狂”行为。试想,如果我们的每一位游客都能够自觉抵制这一乱象,那么,即便导游的语气再嚣张,恐怕也抵不过整体的力量。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选择了可怕的沉默,在一顿抱怨过后,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上演利益交换的把戏。
毫无疑问,让《旅游法》落地是整治这一乱象的核心力量。但如果不规范旅游市场,不转变执法部门的执法方式,不树立游客的自我保护意识,再严肃的法规,最后也可能大打折扣。毕竟在这个恶行的链条上,旅行社、导游、相关执法机关以及游客都不是孤立者。
(责任编辑:陈翠琴)
- 03-18
- 戴笠逝世前夜在床上向情人透露了
- 03-17
- “动车盒饭”的质疑声能警醒铁路
- 03-14
- 赵本山去哪了”不是八卦问题
- 03-13
- 马方搞乱飞机失踪空域,故意隐瞒
- 03-07
- 关于转基因作物及相关问题的提案
- 03-06
- 掂量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的“分
- 03-05
- 关于全面放开生育,加快形成积极
- 03-04
- 乌克兰变天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