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211 project ) 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的各方面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广东高校毕业生本科综合专场招聘会2日在中山大学举行。尽管省教育厅此前曾明确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但现场仍有企业对求职大学生提出“211工程”高校毕业的要求,甚至拒绝对非211高校毕业生进行面试。
211,金光闪闪的三个数字,荣誉加身。211大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学校名气更响,可以有更好的生源;意味着学校可以向上级申请更多的资源;意味着这本毕业证比其他非211学校更具有竞争力......
但是,对一拨人有利,势必会侵害非211学校学生的利益,上述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管承认与否,如今,是否为“211大学”确已成为一种潜规定。这是一种由于顶层设计加社会歧视造成的无奈也是对学生权利的不公。
“211工程”于1995年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这也是基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但似乎慢慢就变质了,从学生层面看,最突出的便是体现在单位招聘和硕博生招生上,因为“211”是一条分界线。一般情况下,对方不会明说“我只要211的学生或是招211的学生占大部分”,但心里都有这个意识。记得我一位老师曾说过,许多学校的博士招生,对于211是有指标的,例如一个博士生导师只带几个学生,但其中要招够多少个211的学生,如果招的非211过多,那么以后的名额就会缩减。最后那位老师补了一句“这就是现实。”
现实的确很坑人,比如出国读研,对于211学校的学生和非211学校的学生要求的GPA底线便有差别;而且211学校承载了过多的资源,省里市里也是重点培养211学校,那么其他学校呢?
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1/2的留学生和1/3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虽然硕果累累,但从国内整体大学质量和发展来看,不觉得这是件好事。因为挤压了94%学校的发展空间和这94%学校学生的上升空间。非211学校的学生也很努力,也有自己的梦想,但因为高考不理想只能选择非211院校,但是这个起点却成了他们找工作的拦路虎。
重点建设的出发点是好的,例如欧美发达国家,也分top学校和普通大学;但是重点建设之余,得保证剩余的大部分学校能有自己的竞争力,放到社会里不受歧视。因为学校出身对于一个毕业生的起点很重要。此外,企业单位等急需转变一贯的思维。
或许会有人辩驳:只要个人能力强,学校不是问题。但前提是对方能一碗水端平,以同样的眼光对待211学校的学生和非211学校的学生,并且是那位学生非常有能力。可惜,“刻板印象”总是能左右人的想法。
这种响当当的歧视在各行各业都有体现,尤其是教师招聘领域,更是如此。对人才的把控是一方面,但设定限制否定其它就不公平,大大的不公平。
(责任编辑:陈翠琴)
- 相关阅读:
- 03-18
- 戴笠逝世前夜在床上向情人透露了
- 03-17
- “动车盒饭”的质疑声能警醒铁路
- 03-14
- 赵本山去哪了”不是八卦问题
- 03-13
- 马方搞乱飞机失踪空域,故意隐瞒
- 03-07
- 关于转基因作物及相关问题的提案
- 03-06
- 掂量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的“分
- 03-05
- 关于全面放开生育,加快形成积极
- 03-04
- 乌克兰变天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