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白大褂” 们着实不易。本科医学生毕业最少需要5年,博士医学生最少需要8年,执业要求高,工作压力大。许多医生每天接诊数十人甚至上百人,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在 不少人眼里,学医、从医不仅是件苦差事,而且风险不小。最近频频发生的伤医事件就引起广泛关注。仅2月,暴力伤医事件就发生七八起。某医院有个内部调查, 发现不愿子女从事医生职业的比例竟高达80%,上述情况正是主要原因。
虽然基层医生的流失涉及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但我们不能不正视,如果任由医生“出走”、“医荒”蔓延,任由医患关系越绷越紧、优秀人才远离医学之门,那么医疗改革如何获得持续的动力?明天,谁来给我们看病?当下,我们的医疗资源整体还比较短缺,资源不均衡较为突出,而医疗资源供需矛盾还在加剧,仅从“银发族”看,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亿,20年后将达4亿,超过美国总人口,如不未雨绸缪,看病问题届时将更加突出。
如何唤回“白大褂”的魅力?怎样找到医患关系的和谐平衡点?这些问题均指向医疗领域的深层积弊。目前,我国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医疗技术服务价 格偏低,“以药养医”困局仍未破解。比如,做一个胃癌手术,一般需要3位医生、2名护士和2名麻醉师,历时约3小时的努力,手术费只有几百元,严重背离了 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怎么弥补收入?只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业内人士透露,有些耗材在国外售价仅200美元,到了中国可以翻几倍。不少医院就是靠药品、耗 材、仪器检查来获得主要收入。创收导向和经济考量之下,加上医患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医患双方缺乏信任,容易“擦枪走火”。
一位医生感慨,实现医生的价值,就是要让医生静心看病。没有公平合理的利益机制,缺乏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劳动收入,医者难以静心,患者也难以安心。正是鉴于这一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为重建医患信任铺垫“地基”。
实现“病有所医”是一个系统工程,诊治医疗行业自身的沉疴痼疾,必不可少。深入推进医改,理顺医药价格,还原医疗技术服务价值,让医生靠技术吃饭,拿“阳光收入”,才能重塑职业价值,让医生行医有尊严,让医患之间多一些顺畅。(李晓宏)
(责任编辑:苏红网)- 相关阅读:
- 03-18
- 戴笠逝世前夜在床上向情人透露了
- 03-17
- “动车盒饭”的质疑声能警醒铁路
- 03-14
- 赵本山去哪了”不是八卦问题
- 03-13
- 马方搞乱飞机失踪空域,故意隐瞒
- 03-07
- 关于转基因作物及相关问题的提案
- 03-06
- 掂量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的“分
- 03-05
- 关于全面放开生育,加快形成积极
- 03-04
- 乌克兰变天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