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红色档案 >

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

2011-08-03  本文来源于博客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红卫兵”这三个字的由来看似偶然,但红卫兵这样的组织被推上当时的中国政坛,则有一定的必然性。1966年8月18日,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毛泽东等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和红卫兵。

  “红卫兵”这三个字的由来看似偶然,但红卫兵这样的组织被推上当时的中国政坛,则有一定的必然性。1966年8月18日,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毛泽东等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和红卫兵。此后,毛泽东又分别于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18日、11月3日、10日、11日、11月25日和26日多次接见红卫兵及造反师生(总人数达1100多万人),充分表明毛泽东对红卫兵造反运动的积极支持,把红卫兵和青年学生视为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突击力量。在毛泽东8次接见红卫兵的鼓舞支持下,各地分散的、零星的造反运动,迅速统一到“红卫兵”这个风靡全国的组织形式下,发展成为一股席卷数千万青年的狂潮。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佩戴红卫兵袖章,在北京城楼首次检阅红卫兵

  极端十年(11):对红卫兵运动的初步分析

  八届十一中全会以后,随着放手发动群众,文化大革命更大规模地展开,一个特别重要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红卫兵运动。这是贯穿整个文化大革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初期极为重要的政治现象。没有红卫兵运动,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与红卫兵的关系,红卫兵与整个政治的关系,无疑是我们透视文化大革命一个特别深刻的领域。

  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红卫兵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发源地北京出现的,更具体说,是在北京大学聂元梓大字报的感染下诞生的。当聂元梓的大字报在北京大学引起轩然大波之后,其影响首先辐射到附近的大、中学校。毗邻北京大学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有一些政治上很敏感的学生,他们开始聚集在一起,探究聂元梓大字报的政治背景,探究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动向。

  几年来,相关的政治舆论宣传,特别是姚文元评《海瑞罢官》文章的发表,激起了这些中学生的政治敏感。这种反应和那个年轻的年龄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做出了似乎甚为神圣而又重大的判断。经过对形势的分析,认定目前应该“大树特树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而且必须投入战斗。

  1966年5月29日,这些中学生以极秘密的方式组织了红卫兵。在他们的影响波及下,1966年6月初,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地质学院附属中学、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北京矿业学院附属中学、北京二十五中等中学的学生先后成立了名为“红卫兵”、“红旗”、“东风”的秘密组织。这可以说是后来席卷中国大地的红卫兵运动的创始活动。他们当时的誓言是,“我们是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党中央毛主席是我们的靠山,解放全人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最高指示。我们宣誓:为保卫党中央,为保卫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我们坚决洒尽最后一滴血!”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