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基层公务员纷纷吐槽待遇差、要改行,引发公众质疑:公务员群体到底是“诉苦”还是“撒娇”?
一片争论之中,凸显出改革面临的“两难”困境:取缔一些“惯例”性的福利待遇,似乎伤害了体制内的;一讨论改善基层公务员的收入和保障水平,则又触怒了体制外的。
每年考公务员的大军,他们只是为了“稳定”吗?其中难道没有人在想象着,一旦“考碗”成功,就能得到高福利、高待遇,甚至灰色收入?这种弥漫在社会上的广泛共识和超常期许,恐怕是最危险的东西。
这时,再想为基层公务员们制定合理的待遇标准,将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也很难提上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你们不是过得不错吗?不是已经在“后台”得到了补偿吗?还要提高收入?还是“洗洗睡吧”。
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回归常识,公务员承担着维持国家政府部门运转的重要责任,必须是相对优秀的人才。如果没有相应的待遇和保障,就不能吸引精英们投身公职,为公众服务。说“傻子都能当公务员”的人,是不负责任的——在他去政府办事时,想必不愿碰到一个能力低下的公务员。
同时,公务员必须做出相应的牺牲:比一般人受到更严格的纪律约束,接受放大镜般的监督,时刻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除了应得的待遇外,他不能多拿一分一毫,否则应该受到严厉的问责。然而危险的是,在不少地方,很多时候,公务员在“前台”没得到的东西,能在“后台”谋求补偿。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危险的“惯性”。
最近这场关于基层公务员是“诉苦”还是“撒娇”的争论,正是改革困境的体现:一旦对“惯例”性的收入、福利下刀,基层公务员就感到压力巨大;而一旦他们诉苦,又势必将招致人们的反感。体制内的人会说:为什么取缔我那一点“好处”?我们的工资那么低;体制外的人则会愤怒:凭什么你们的工资不能低些?反正你们已得了“好处”。
改革不能单兵突进。要解开这道死锁,一方面必须坚决继续反贪腐、刹“四风”、深化改革,下决心消除不公;另一方面也应参照社会发展水平,对基层公务员的生活予以合理的保障和改善。
当然,这还有赖于全社会整体收入和保障水平的提高——在普遍的低水平状态中,人们凭什么相信给公职人员加薪是必要的?当后者出来吐槽,人们又凭什么不认为他们是撒娇呢?
(责任编辑:林小琼)- 03-18
- 戴笠逝世前夜在床上向情人透露了
- 03-17
- “动车盒饭”的质疑声能警醒铁路
- 03-14
- 赵本山去哪了”不是八卦问题
- 03-13
- 马方搞乱飞机失踪空域,故意隐瞒
- 03-07
- 关于转基因作物及相关问题的提案
- 03-06
- 掂量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的“分
- 03-05
- 关于全面放开生育,加快形成积极
- 03-04
- 乌克兰变天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