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苏红时评 >

让“偶遇领导”成常态

2014-01-06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网友“偶遇”习总书记亲自排队在庆丰包子铺就餐,“偶遇”市委书记吴天君以普通乘客身份乘坐地铁;“偶遇”公安部副部长傅政华,新闻一出,“偶遇”顿时成为网络热词。

偶遇书记乘地铁
偶遇书记乘地铁

      自习总书记亲自排队在庆丰包子铺就餐之后,在平民社会生活中掀起“大国领袖平民情怀”的网络兴奋,至今仍在发酵。

  无独有偶,民众在郑州地铁上,“偶遇”市委书记吴天君以普通乘客身份乘坐地铁;新年的头一天夜晚,北京街头民众“偶遇”公安部副部长、北京市公安局长傅政华,身穿警察执勤服佩枪冒寒巡逻……新闻一出,“偶遇”顿时成为网络热词。

  在摩肩接踵的地铁车厢,在人头攒动的闹市街头,偶遇领导确是一件稀罕事,尤其是在岁月交替的时间节点上,更是如此。有的网友为领导干部亲近群众、夙夜在公的作风欢呼雀跃;也有网友发出疑问,“怎么会那么巧”,“为什么记者就能‘偶遇’书记,而且还碰巧带着摄像机”……无论是信以为真而拍手叫好者,还是疑之为假而漠然置之者,事实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假设,即一些领导干部很少出现在公共场合,因为珍稀而珍惜,不合常规才是新闻,自然偶一出现便成为媒体追捧的热点。以此观之,媒体的炒作也好,公众的反应也罢,都表达出一个真实的诉求:希望领导干部多走进寻常巷陌,多走入群众生活。

  可见,回应质疑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贴近群众进行到底、持之以恒,如果“偶遇”不再只是一次,而如网友所愿成为电视连续剧,则那些质疑之声将自动湮灭无闻,那些欢呼雀跃也就会逐渐趋于理性。古人云,“岁寒乃知松柏之后凋也”,偶尔贴近群众,可以凭借一时心血来潮,但要经常走近群众,却必须要从内心深处具备群众情怀、站稳群众立场、坚定群众信念。

  一年多来,从参观展览沿途不封路,到河北农村踏雪访真贫;从广东考察吃自助餐,到北京包子铺排队就餐,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反“四风”旗帜鲜明、转作风久久为功,彰显着与人民休戚与共、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平民情怀。中央领导同志树立了一个榜样:真诚融入群众生活,与群众的心就会越来越近,改作风就能取得实打实的成效。

  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箭在弦上、朝夕待发,第二批活动将渗透到市县等基层单位,牵涉面更广、辐射面更宽、与群众距离更近,各级领导干部就应该饱满群众情怀,多走入田间地头、乡镇村野,多走进地铁公交、商场街道,让“偶遇”变成“常遇”,才能真正让群众如沐春风,感到鱼水深情、不可须臾离也。

  群众能够经常“偶遇”到领导,能够和领导合个影,能够和领导随意拉拉家常,能够向领导顺便反映一下自己的问题,这不仅让群众心里感到温暖,也远比领导听听汇报、批批文件要深刻得多,更会让各级公务员不敢随便“上正中歪下乱来”。因此,无论是刻意安排,还是确然发生,我们都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偶遇”到领导,希望尽快从“偶遇”变成“常遇”。

(责任编辑:林小琼)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