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搞好接待。”西南某省驻京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接待压力太大,驻京办十几辆车根本不够用。这位工作人员透露,2013年两会期间,仅副省级领导就来了30多人次,车连一半都不够。“我大致算了一下,去年平均每天接待省级领导5次左右,一年仅公务接待就超过2000次。”(据2014年1月22日《京华时报》)
尽管媒体高抬贵手没有直接点明这个省份的名字,但数字还是最能说明问题,透过该省驻京办去年平均每天接待省级领导5次左右,一年仅公务接待就超过2000次等具体数字,仍不免让人在震惊之余,对驻京办事处这个“特权怪胎”更加刮目相看。事实再次说明,当“跑部钱进”成为投资最少、见效最快的途径时,驻京办就会疲于接待、不会停歇,领导同志自然也要为此鞍马劳顿、分心走神。
各省幅地大小人员多少不同,配备领导的指数也不尽相同。通常,编制现职省级领导指数总计不少于35人,而去年某省驻京办平均每天接待省级领导5次左右,一年下来仅公务接待就有2100次左右,再具体到每名省级领导的人头上,大约人均每年进京60次左右。想必这个数字是没有水份的,因为为了办事方便和避免遇见熟人的尴尬,领导同志因私进京是不可能入住驻京办的,其“朋友”们也不会让他屈尊于此,会安排得很周详。
要知道,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大背景之下,尤其是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边是各级反复强调领导精力要下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联系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一边是省级领导同志私下走上层路线,走马灯似的出入京城,以“一起吃顿家乡饭”的名义,宴请一些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推杯换盏,馈赠礼品,“跑部钱进”,不仅颇具讽刺意味,也让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驻京办最初的职能是方便地方和中央交流。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争取地方发展所需的项目、指标、物资和资金等,各级各类驻京办爆发式增长,数量一度高达数千。按照相关规定,国家近年集中撤销625家县级驻京办事机构,但京华时报记者在北京调查发现,尽管国家严令撤销,并严禁以变换名称、转移驻地等形式变相保留,但一些县级驻京办改名为服务中心、联络处、会馆等名称后仍然私下运行。虽然县级驻京办在名义上早已不复存在,门口也不挂任何牌子,但“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仍享受正科级待遇,编制在县里,工资照常发。”职能没有改变,生意照旧红火。
其实,一些县级驻京办不仅换“马甲”继续营业,而且办公地点更加隐蔽。有的县级驻京办把办公室设在居民小区,有的依托酒店旅馆变通运作。南方一县级市在一小区买了一个单元的房产,作为驻京联络机构的办公场所,由7名专职人员为地方来京领导提供用餐、住宿、送礼等接待服务。一位北方某省驻京办工作人员的话说得更直白:“最近风声紧,但该送的还是得送,只是更谨慎一些,方式更隐蔽一些。”他们之所以敢于冒险顶风上,这是因为,地方建设“很多项目、资金都要部委审批,水利、交通等厅局不派专人联系的话,肯定会吃亏。”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别人都在跑、都在送,不跑不送的,自然得不到好处。显然,驻京办是特权产物,极易滋生腐败,必须从严规范和治理。
可以说,只要中央部委的权力过大,只要还存在跑项目、要资金的市场,就会让一些领导频繁地在驻京办来去匆匆,就会有县级驻京办“死灰复燃”。唯有扎实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权力运行,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最大限度地取消和下放部委的行政审批项目,铲除“跑部钱进”的土壤,规范“三公”消费支出,驻京办才会真正说再见。
(责任编辑:林小琼)- 03-18
- 戴笠逝世前夜在床上向情人透露了
- 03-17
- “动车盒饭”的质疑声能警醒铁路
- 03-14
- 赵本山去哪了”不是八卦问题
- 03-13
- 马方搞乱飞机失踪空域,故意隐瞒
- 03-07
- 关于转基因作物及相关问题的提案
- 03-06
- 掂量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的“分
- 03-05
- 关于全面放开生育,加快形成积极
- 03-04
- 乌克兰变天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