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南平市红色旅游工作,坚持以《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围绕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旅游发展要进入快车道”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南平市培育“千亿旅游产业”行动计划》,促进大武夷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南平市红色旅游工作,坚持以《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围绕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旅游发展要进入快车道”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南平市培育“千亿旅游产业”行动计划》,促进大武夷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坚持发展框架。按照《南平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心、二线、三区”红色旅游发展布局,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有效推进”的原则,拉开红色旅游发展框架。一是建设“一个中心”。武夷山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含赤石暴动遗址、大安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上梅暴动旧址、坑口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列宁公园旧址(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并与安微黄山、江西弋阳红色旅游线路对接。二是培育“两条主线”。(1)福州(或其它地方)-武夷山赤石暴动遗址-武夷山上梅暴动旧址-武夷山列宁公园旧址(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武夷山坑口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武夷山大安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建阳市太阳山旧址-邵武市熙春园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光泽县大洲谈判旧址-福州(或其它地方);(2)福州(或其它地方)-延平区王台镇八角楼旧址-延平区九峰山闽浙赣人民游击队成立纪念碑-延平区上溪整编旧址-南山镇“闽浙赣地下党省委扩党练干会议旧址、闽江地下航线纪念园-松溪县路下桥暴动旧址-政和县洞宫山闽北闽东红军游击队会师旧址-建瓯市城关序五里中共闽北临委旧址-福州(或其它地方)。三是发展“三个重点区”。(1)邵武、光泽红色旅游系列景点(含邵武熙春园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邵武金坑红色旅游景区,光泽大洲谈判旧址等);(2)延平、建瓯、建阳红色旅游系列景点(含延平王台镇八角楼旧址、上溪整编旧址、九峰山闽浙赣人民游击队成立纪念碑、南山镇“闽浙赣地下党省委扩党练干会议旧址、闽江地下航线纪念园,建阳太阳山旧址,建瓯城关序五里中共闽北临委旧址等);(3)浦城、松溪、政和红色旅游系列景点(含浦城匡山红色旅游景区,松溪路下桥暴动旧址,政和洞宫山闽北闽东红军游击队会师旧址等)。
(二)推进产品开发。我市围绕《南平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5年,争取有10个红色旅游景区(点)年接待规模达到10万人次以上”这一即定目标,坚持“培育经典,打造精品”工作思路,积极培育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景区,努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力争使其成为“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吸引力强”,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一是打造精品线路。武夷山:(1)赤石暴动-虎山庙大屠杀旧址-大埠徐履峻故居-上梅暴动;(2)四渡桥阻击战-红色首府大安闽北苏维埃政府革命遗址群-红色都城坑口革命遗址群;(3)闽北革命烈士纪念馆-闽北工农兵苏维埃第四次会址-红场-列宁公园-烈士墓冢和纪念亭。延平:(1)王台镇上溪口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委员会旧址-八角楼-杉木王、安槽下速生丰产林-闽越王遗址-峡阳古镇;(2)塔前中共闽赣边地委、闽赣边游击纵队纪念碑-菖上老区革命基点村-余维新革命烈士墓-茫荡镇大洋通天洋游击队旧址-三千八百坎;(3)南山镇明洋嵩岭中共闽浙赣地下党省委“扩党练干”会议旧址-南山镇凤池村游定夫纪念馆、游定夫书院、立雪亭、大坝游开墓-南山镇吴卓文化纪念馆-南山镇村尾革命基点村-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纪念碑-南山镇吉溪村。邵武:金美新村-文昌阁-观音阁-下坊古建筑群-烈士山-弹孔墙-上坊古建筑群-红军桥。同时,将上述精华景点进行串联,形成大武夷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武夷山大安-赤石暴动-建阳书坊-邵武金坑-延平王台-南山镇。二是积极争取资金。今年从国家争取到光泽大洲国共谈判旧址红色旅游补助经费500万元;争取到福建省财政厅和福建省旅游局下达的山区及红色旅游建设项目补助资金100万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重点对第二批国家红色旅游景区-邵武金坑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建设,使其逐步达到成熟景区的标准:(1)投入130万元对金坑主街面人行道和立面进行美化改造;(2)投入50万元建设红军文化广场;(3)投资70万元修建红军烈士山;(4)投入70多万元,建设金美新村绿色停车场;(5)投入100万元对上下坊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
(三)加大宣传力度。为给我市“千亿旅游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年来加强对红色旅游的营销工作力度,以打造特色鲜明的大武夷红色旅游新形象。一是编印宣传资料。将大武夷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武夷山大安-赤石暴动-建阳书坊-邵武金坑-延平王台-南山镇,编写进《乐游大武夷》导游词,组织相关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培训,并鼓励旅行社开展促销。二是扩大媒体宣传。南平广播电视台推出《乐游大武夷》栏目,闽北日报社主办《闽北日报·旅游周刊》,充分展示大武夷旅游山水、人文和红色旅游文化魅力。同时,对大武夷旅游网站进行改版提升、开发手机APP客户端、开通微信微博,对大武夷红色旅游产品进行宣传。三是增进区域协作。组织召开闽东北五市一区和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旅游协作会议,出台《闽东北五市一区旅游协作专题会议纪要》和签订《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旅游协作联盟宣言》,共同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展联合促销、推进智慧旅游、提升服务品质,促进高铁时代区域旅游产业共同发展。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建设资金缺乏。我市境内革命遗迹、遗址较多,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无法及时修缮;部分景区(点)所在地交通主干线等级低,支线路又多为县、乡道路,且断头路多,路况安全性差,大型旅游车辆更是通行困难。
(二)项目开发滞后。在红色旅游项目开发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现有景区(点)运营水平和管理质量不高,且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游览形式多以静态参观为主,存在简单化、程式化等缺点。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争取资金支持。持续“以项目为抓手”,积极争取国家、省在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补助,确保红色旅游项目可持续开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发挥市场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体现旅游综合带动功能,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二)密切区域交流。与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省、市加强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送、线路互通、联点成线、串线成网”旅游共同体,联手打造旅游品牌,使之成为全国最具吸引力、最具知名度、最具发展潜力的红色旅游区,促进县域红色旅游经济建设上新水平。
(三)引入市场机制。支持拥有革命遗址、文物的乡村村民以实物入股红色旅游景区(点)的开发,激发乡村参与红色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农民增收。同时,在推动红色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资源高品位、高效益、高质量利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对旅游资源开发实行评审制度,通过招投标,确定开发主体,对旅游项目策划、规划进行评审,并加强对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监督,确保红色旅游资源科学合理利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坚持“抓队伍、抓服务、抓培训”,重点加大对红色旅游景区导游员、讲解员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对红色旅游管理干部和红色旅游景区负责人培训工作,紧贴现实需求,努力创新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红色旅游,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责任编辑:张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