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全市现辖10县2区1市,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吉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革命旧址遗迹遍布全市,是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并形成了“红、绿、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独特魅力。吉安在血与火的岁月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仅记录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5万余人,授衔的共和国将军中,吉安籍将军
一、吉安市红色旅游发展情况及主要特点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全市现辖10县2区1市,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吉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革命旧址遗迹遍布全市,是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并形成了“红、绿、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独特魅力。吉安在血与火的岁月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仅记录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5万余人,授衔的共和国将军中,吉安籍将军达147名,占全国总数的近十分之一。全市现有保存完好的革命遗迹425处近千个点,其中国家级红色文保单位2处28个点,省级红色文保单位17处,市、县级红色文保单位78处。
近几年来,在国家旅游局、全国红办的关心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全国红色旅游发展一期、二期规划,从“政治工程、文化工程、经济工程”的高度,依托以井冈山为代表的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以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红色旅游已成为我市旅游经济的最大亮点和主要增长点。据统计,201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048万人次、增长26.9%,旅游总收入214亿、增长28.8%。井冈山是我市红色旅游发展的龙头,引领着全市旅游业的发展,2013年井冈山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98.25万人次,同比增长6.06%;实现总旅游收入68.05亿元,同比增长8.42%。旅游业已经成为吉安市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我市红色旅游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红色旅游体制机制不断理顺。一是成立了井冈山管理局。为理顺井冈山旅游管理体制,推动井冈山旅游业的统一管理、规划、开发和建设,2005年我市成立了副厅级的井冈山管理局,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井冈山市旅游局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旅游发展总公司、门票管理局和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建制划归井冈山管理局管理。二是加强对旅游工作的考核。近年来,市政府将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和旅游四项指标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领导的旅游支柱产业意识,使旅游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013年,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市四套班子巡视全市旅游业发展活动,对旅游业的重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是出台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吉安市2005年发展红色旅游工作意见》、《关于全市旅游业跨越发展“三年大决战”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推进旅游强市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是我市红色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红色旅游景区规模不断壮大。一是大投入促进红色重点景区的发展。国家“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井冈山领袖峰景区、井冈山荆竹山景区、杜鹃山景区、井冈山梨坪国际会议中心、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地、井冈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先后建成开放;《井冈山》大型实景演出、《红色之恋》先后正式商演;投资24亿元的罗浮片区综合开发正在紧张建设当中。2014年全市在建旅游项目61个,项目总投资210亿元,实际进资66.2亿元。重点红色项目的陆续建成,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红色旅游价值和品味。二是按照规划大力推动全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先规划后开发,注重科学、有序、适度开发。结合国家、省里的“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我市聘请省内知名教授专家编制了《吉安市红色旅游发展专题规划》,精心绘制吉安红色旅游发展蓝图。现已完成全市13个县(市、区)旅游总体规划和60个重点旅游景区发展详规,形成了全市“三级”旅游规划体系。一批新的红色景区(点)如:三湾改编景区、永新贺子珍纪念馆、青原渼陂红色古村、青原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万安康克清纪念馆等逐步进入到我市红色旅游线路中来,进一步丰富了我市红色旅游景观体系。三是启动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城市建设。2013年,贯彻落实省委强卫书记的指示,我市启动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城市建设,制定了《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城市建设旅游强市行动计划》。重点推动实施了井冈山、永新、遂川红色旅游一体化工程,成立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设立了专项资金,目前《井冈山红色旅游一体化规划》已编制完成。
(三)红色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一是创新红色旅游产品的展示模式。以“情景再现”增强红色旅游趣味性,彻底改变了过去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文物陈列的静态单一模式,使广大游客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了当年红军战斗、工作和生活的情景,让游客在参与中体验红色历史,受到感染教育。二是创造性地推行红色拓展培训体验式项目。依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和全国各级机关在井冈山设立的培训基地,通过开展“走一小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套餐,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等活动,把再现革命情景、体验红色文化、考验自我品格、熔炼团队精神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增强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时代感和感召力,使革命传统教育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追寻。据统计,2014年1—10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江西干部学院等8家红色培训机构共举办培训班1917期,培训学员11.5万人,同比增长23.4%。三是促进红色资源与绿色、古色旅游资源的整合。重视红色旅游同绿色、古色相结合,以红带绿、以绿衬红,形成具有个性和特点的红色旅游产品。为推动“大井冈”旅游发展,我市实施了以井冈山为龙头,青原山、武功山和赣江互动并进的“三山一江”旅游发展战略。目前井冈山推出了杜鹃山等绿色产品,我市正在重点建设以武功山、青原山为代表的绿色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武功山温泉、汤湖、热水洲温泉为代表的温泉度假疗养保健旅游产品,以吉州窑、文天祥纪念馆、文天祥陵园等为代表的庐陵文化旅游产品,全市正逐步形成“红、绿、古”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了“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品牌。
(四)红色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加大了硬件、软件建设力度,重点解决一些薄弱环节,促进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配套,均衡发展,努力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一是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把吉安打造成中部地区综合性立体交通枢纽的目标,强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井冈山机场、京九铁路、吉衡铁路、大广高速、泉南高速、抚吉高速、泰井高速、昌樟高速、105国道、319国道、赣江水道“水陆空”并举的综合性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步成为赣中乃至中部地区交通枢纽。同时,先后开通了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厦门、南宁、杭州的航班,开行了到北京、深圳、上海、南昌、福州的始发旅客列车。二是强化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全市现有星级饭店56家(其中四星级13家、三星级26家、二星级17家),各类饭店总床位数达到4万余张;有旅行社80家;有旅游汽车公司4家,旅游客车450余台;有2A级以上旅游景区31家(其中5A级1家、4A级4家、3A级8家);全市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其中国导1400余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旅游行业体系。
(五)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拓展。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节庆、宣传推介会、座谈会,邀请媒体采风、旅行商踩线以及开展网络营销等,提升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一是举办各类红色旅游节庆宣传活动。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暨井冈山红色旅游文化周,2009年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2010至今每年一届的中国井冈山国际杜鹃花节,中国·井冈山红色旅游高峰论坛,井冈山“红歌会”,吉安市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城市座谈研讨会等一系列重大节庆、宣传活动,在全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弘扬井冈山精神”的热潮。二是开展重点客源城市和交通节点城市宣传促销活动。瞄准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重点目标市场和井冈山机场航线、京九铁路沿线等城市有计划地开展高频度、多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形成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深度、有效地开发旅游客源市场。三是广泛运用现代文学、歌舞和影视等艺术手段,提升革命传统教育的感染力。如利用散文《井冈翠竹》、歌曲《映山红》、电视连续剧《井冈山》插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等作品,为红色旅游宣传增光添色,特别是推出的大型露天实景剧《井冈山》,成为了我市红色旅游的一个突出亮点。
(六)红色旅游带动力不断增强。红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腾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富裕了老区群众,2010年,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演出近300场,直接解决当地农民就业达800余人,参加演出的农民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初步形成了“白天当农民,晚上是演员”的新农民生活新风尚,极大地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全山200多家“农家乐”实现营业收入3600多万元,直接解决就业1400多人,户均收入8万多元,从业人员人均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当前,井冈山旅游收入已占该市GDP的60%以上,红色旅游的富民带动效应不断凸显,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近年来,我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红色旅游更是成绩喜人。但是,离上级领导和广大游客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在:“大井冈”旅游经济圈构建工作进展不很理想,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尚未形成;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保护不够,尚有许多的革命遗址、旧址、故居等,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红色旅游产品比较简单,配套开发不足;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红色景区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游客平均逗留时间比较短,旅游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力度仍待加强; 旅游服务质量、讲解人员的讲解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井冈山红色旅游一体化工程。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上规模”的工作目标,通过实施旅游规划、基础设施、旅游交通、旅游线路、宣传营销和管理服务六个“一体化”,构建以井冈山为龙头,以永新、遂川为两翼,以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居旧址群为重要节点,中心城区为集散地的红色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把井冈山、永新、遂川、青原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示范区。2015年在推进交通“一体化”和营销“一体化”的同时,重点加快罗浮片区综合开发工程、热水洲景区温泉建设工程和三湾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整体提升“一市两县”旅游产品品质和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服务水平。
(二)努力提升红色旅游发展品质。推动红色旅游向标准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做优、做强红色教育培训产品,抢占全国红色旅游至高点;推动景区品牌创建,井冈山争取申报世界“双遗产”、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至2017年力争全市新增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0个;建设吉安市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拓展旅游交通网络,打造智慧旅游城市;加强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推动星级饭店发展,到2017年力争增加五星级饭店3家,增加四星级饭店10家,提升旅游饭店服务质量。
(三)不断扩大红色旅游发展总量。一是提升井冈山景区承载能力。加快罗浮片区综合开发建设,把罗浮片区打造成井冈山区域旅游度假接待中心。二是扩充井冈山旅游线路。提升井冈山旅游线路品质,做精做优井冈山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加快山上山下线路对接,推进青原山、武功山景区建设和赣江沿线旅游开发,打造“大井冈”两小时旅游经济圈。三是建设红色旅游精品小镇。规划建设井冈山龙市、青原东固、永新三湾等红色文化精品小镇。四是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以井冈山红色旅游为龙头,推动红色资源与生态、文化资源的整合,打造丰富多彩的“大井冈”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人次的大幅提升。此外,推动井冈山红色旅游产业园建设,构建集旅游商品研发、旅游企业总部经济、国家A级景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经济产业园区;加快自驾车旅游营地建设,打造“大井冈”自驾车旅游线路,建立健全自驾车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四)深化旅游体制、机制创新。一是组建吉安市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由市政府牵头,通过搭建全市旅游融资、建设、经营平台,撬动促进全市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态抱团发展。二是加快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以《江西省吉安市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为领引,创新旅游扶贫机制,加快旅游扶贫开发,在青原区、井冈山市、永新县、遂川县等地先行先试,推动实施旅游扶贫“十百千”工程,探索建立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生态屏障区“三区一体”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努力构建全市旅游扶贫村镇、景区、产业体系。三是推进旅游营销创新。开展“抱团式”营销,与康辉、中青旅等大型旅游集团战略合作,在旅游客源地建立市场营销渠道;在央视、武广高铁列车、昌北机场、大广高速公路、城区核心路段投放广告,进一步打响 “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秀美井冈”旅游品牌形象;开展智慧旅游营销,推进以官网、微博、微信、客户端为载体的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实现传统营销模式向智慧旅游营销模式的转型。
(责任编辑:张雪梅)